第339章 為布局巴蜀,再起用王景(1 / 2)

王嵩明白王允的話中之意,隻差沒“稱帝”二字了。

王嵩沉思了一下,道:“三位都是我的長輩,在三位麵前,我也不敢矯情。如今我們的百姓剛開始過上好日子,我們絕不會允許其它勢力來破壞,這是明擺著的事兒。

因此,我們就隻能有建立獨立朝廷這一條路可走。這是遲早的事,但不是現在。

因為一旦那樣做了,與曹操之間就沒有外交斡旋的餘地了。就意味著與曹操直接全麵開戰。我們還有一些事情要處理,我們的百姓還需要更多休養生息的時間。”

王允道:“大將軍高瞻遠矚,令老朽佩服,組建朝廷可以緩一緩,但有些事是可以先做的。比如大將軍的出身問題。”

王嵩一聽,不禁啞然失笑,原來這老狐狸是以退為進,在這裏等著自己呢。

王嵩自從穿越後出山以來,出身問題一直是那些不同政見者或別有用心之人詬病的話題之一。

而王嵩雖然知道自已後世也是出自太原王氏,對在古代認祖歸宗卻一直有些抵觸,所以雖然王允多次提起此事,王嵩一直沒有明確答複。

而王允呢,做為太原王氏的族長,自然不願放棄王嵩認祖歸宗的事情,太原王氏的族人,實際上早就都在期待著成為皇親國戚了。

所以,自從王允的次子王定參與王驕的謀反被誅,王允對族饒管轄就特別嚴苛,一方麵唯恐某些貪婪的族人激怒王嵩,另一方麵也是為著將來做準備。

王嵩對王允的想法洞若觀火,但認祖意味著要認王允死去的二弟作父親,王嵩還是有些過不了心中的那一道坎。

“此事能否延後再?”王嵩有些猶豫地道。

進屋之後就一直默不做聲的管寧開口道:“大將軍請聽老朽一言。大將軍的言行,關乎的是萬千黎民百姓。關於認祖之事,大將軍現在可能覺得對將軍影響不大,但是將來呢?

如果有朝一日大將軍要更進一步,在以孝治下的大漢,一個無祖宗的人,又如何能做到九五至尊?”

邴原也開口道:“水有源,樹有根,人有祖,仙有宗,一切的存在都有一個源頭,一切的現象都有一個起因。

水無源,會幹涸;樹無根,會枯萎;人無祖,會飄零;仙無宗,會墮落。

昔時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盤古女媧,人之始祖也,生生不息,人倫傳承,乃至於今……(此處省略8000字)。”

邴原口才極好,引經據典,巧舌如簧,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足足了半個時辰,最後總結道:“咱們漢人崇尚孝道,將軍應該清楚,這認祖歸宗有多重要,此事宜早而不宜遲。將軍日理萬機,好不容易來一趟太原,何不索性將此事辦妥?”

旁邊的張遼和顧雍也隨聲附和,認為這事越早辦越好。

王嵩聽了管寧和邴原的話,倒是真的意識到這事的重要性了。漢人崇尚孝道,大漢以孝治下,將來真要登子之位,這祖宗是誰的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

於是王嵩不再猶豫,當在顧雍和張遼的陪同下,去王氏宗祠進香,舉辦了個簡單的儀式,正式錄入王氏族譜,補上了出身方麵讓人詬病的短板。

在王氏的宗祠裏,王嵩又見到了王允的次子王景。

王嵩又問起王景的近況,得知王景這麼多年一直安份守己地在家讀書,心中也有些不忍。

當初王定夥同王驕謀反,王景做為雁門大守,為救弟弟王定,私自調動軍隊妨礙魯肅執法,本是死罪。王嵩顧念舊情,才免其一死,貶為庶人。

如今見王景真心悔過,且事情已過去了很多年了,王嵩想到王景畢竟是跟隨自己的元老,便開口對王景道:“我如今剛得了益州和幽州兩地,正是用人之機,景兄也算是堪用良才,能否再出來幫我?”

王景跪拜在地,痛哭流涕道:“當初不明事理,錯誤調動郡兵,鑄成大錯,本是死罪。得嵩弟法外開恩,才苟活至今。嵩弟不記前嫌,為兄心中感佩!願效犬馬之勞,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王嵩扶起王景道:“景兄的心思,我自然明白得很,當年景兄也並非造反,而是無心之失。又豈能將景兄一直閑置不用?何況你我本是兄弟,俗話:打虎還需親兄弟呢。”

頓了一下,王嵩又道:“益州刺史董和,還缺一位主薄,景弟若不嫌棄,不妨考慮一下。”

再次得到重用,而且職位比之前的太守,還要高了一個級別,王景心中大喜,對王嵩也更加感激,連忙跪謝道:“主公胸襟如海,不計前嫌,令屬下無以為報,唯願效犬馬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