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差不多夠了,決戰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了。
開戰至今,蠻王一共損失兵力達十四萬人之多,如果再將營中的這十三萬蠻兵全殲,則蠻兵總共損失近三十萬人馬,戰爭潛力基本上就被掏空了,至少十五年內,南蠻再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了。
不過,王嵩仍然沒有選擇現在就正麵進攻,而是選擇了一個很老套也很有效的打法——燒糧!
古代打仗,有句話叫做:“計毒莫如絕糧”。
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斜,糧草乃是一個軍隊的命脈,絕敵糧草就是絕敵生命,軍士們交戰全幹的是體力活兒,餓上幾,誰還能拿得動刀槍?
而通過這段時間的觀察研究,王嵩有絕對的把握將蠻軍的糧草一把火燒個幹淨。
這段時間,王嵩和賈詡法正等人經常站在軍營中的望樓上,用王嵩穿越時帶來的貝戈望遠鏡查看敵營。
貝戈望遠鏡這種超越這個時代的“神器“,使王嵩他們能夠在自己營中就能清楚地將敵營情況盡收眼底。
通過一個多月的觀察,王嵩對敵軍的營寨比對自己的營寨還要熟悉得多,也比蠻王孟哈拉對自家蠻營要熟悉得多。
一副巨大的白布上,畫著蠻營的平麵圖,精細到每個哨崗有多少人,幾時換班;每個地方有多少人馬,紀律和戰力預判如何;甚至連蠻王和寨主們每有幾位蠻女伺寢,幾點休息,幾點起床,都標記得清清楚楚。
這麼詳細的平麵圖,當然不會漏掉敵營存放糧食的倉庫。
王嵩把手下部將們叫到帳中,手拿細竹棍比劃著蠻營平麵圖,對他們發號施令道:“兵分三路,關羽和韓平分別攻打苗寨和侗寨,擋著兩側的蠻兵,張飛帶一萬輕騎,多帶火油瓶,從敵軍苗寨和侗寨之間直插敵軍糧庫,燒了糧草就回來。各部不要戀戰,將張飛的燒糧隊接應回來即可。”
張飛有些想不通:“唐王,為何不直接擊敗蠻軍,論我軍實力,完全可以一戰而勝之,沒必要拖延這麼久吧?”
王嵩道:“戰爭不是能打贏就去打那麼簡單,其目的不隻是打勝仗,而是要達到征服對方的目的。
通過前期的多次打擊,已經殲滅了蠻王的十四萬人,其戰爭潛力已被耗盡。隻要我們再把這十三萬蠻兵好好炮製一番,便可保南疆至少十五年平安。而我們正好可用這十五年時間去做好蠻人漢化的工作,使南疆得以永安。”
張飛道:“唐王謀慮深遠,讓我等佩服。”
王嵩取笑道:“三哥你畫仕女圖時,一筆一劃都要力求完美傳神,而不是隨便畫出來就行了。戰爭也一樣,不能隻求打贏,而要精心構思,該什麼時候打?要怎麼打?要打成什麼樣?都要有全套的規劃,以期完美經典,達到我們基於政治方麵的目的。”
帳中諸將聽到王嵩這一席話,皆是收益非淺,也盡對王嵩更加信服和崇拜。
收獲軍中將領的信服和崇拜,也是王嵩每有大戰必然親征的原因。
毛老板曾經講過“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在這個製度不夠健全的年代,放棄軍權無異於找死。
一年前為爭儲而導致的那場大刺殺就明了這個問題,如果不是因為王嵩在軍中有著無人可及的威望,誰能保證高順、趙雲、郭嘉甚至更多人不會參與其中?隻有蔡邕為後盾的世子王泰,根本沒有任何實力與王華背後的甄家相匹擔
也正是基於這方麵考慮,王嵩最近的每次親征都會帶上王泰,讓王泰熟悉軍旅之事的同時,也可與軍中大將多建立一些交情。
想到這裏,王嵩又開口道:“太子王泰,領五千親衛輕騎佯攻敵營中軍,不為殲敵,隻是牽製敵軍,起到牽製敵軍的目的後立即退向,不可戀戰。”
王泰大喜,這可是第一次獨領一軍!立即接了令箭與典韋、王忠王義王勇三兄弟前去準備。
王泰已經十四歲,這幾年武藝進步神速,已經可以在典韋手下撐過五十個回合而不敗,也至少達到了二流武將的水平。
接下來戰事的發展完全在王嵩的掌控之鄭
戰鬥打響之後,關羽從苗寨的破綻處攻入了苗寨,韓平也從侗寨的破綻處攻入了洞寨。兩人並沒有大發神威擊潰敵人,而是控製著進攻節奏吸引著周圍的敵軍兵力。
待周圍敵人兵力差不多都被吸引過來之後,張飛的騎兵從兩寨中間長驅直入,破開蠻兵薄弱的防守,衝入列軍的糧倉區域,大肆發射火箭和投擲火油瓶,將蠻軍糧庫燒成一片火海。
蠻王見糧庫被燒,大驚失色,忙引主力來救糧庫。張飛也不戀戰,且戰且走向後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