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樂進,心中最恨的不是王嵩,也不是周泰,而是文聘!
若不是文聘統領的魏軍黃河水師全軍覆滅,導致黃河控製權完全喪失,也不會出現如此慘劇。
樂進決定向魏王彈劾文聘,殺文聘於黃河邊以致祭這數千條枉死的冤魂。
……
罵完了,彈劾的奏章也寫完了,接下來,還得麵對渡河的事情。
去延津?不行!
延津照樣是附近重要的黃河渡口,照樣是周泰重點監控的地方,隻能住東,深入兗州和冀州的腹地的黃河段落,才有渡河的機會。
可是黎陽怎麼辦,救兵如救火!
樂進在黃河邊苦思渡河之策,想了一一夜,最後也隻想到了一個笨辦法:分兵,從多個渡河點渡河,因為周泰的水師艦隻有限,不可能處處設防。隻要樂進分兵多處渡河,周泰就沒有辦法麵麵俱到,這樣雖然仍有損失,但總會有一部分軍隊可以渡到對岸去!
於是,樂進先分兵三部,一部去延津,一部留在白馬津。在這兩個地點大造聲勢,利用這兩個大渡口牽製著周泰的水師,並且征調民夫假扮軍隊在這兩個大渡口與周泰的水師對峙。
而魏軍主力,則在樂進的帶領下,從濮陽、頓丘、陰安、樂昌等距黎陽較遠的多個地點伺機分批渡河。
周泰一共也隻有五十多艘大戰船,不可能處處設防,最後,雖然因為在不是渡口的地方強渡黃河而損失了不少人馬,魏軍的主力還是成功渡過了黃河。
但是這一折騰下來,半個多月的時間被耽擱了,兵力不足的李典頂不住關羽的進攻,已經被關羽攻破了黎陽城。李典率殘軍退往內黃。
緊接著,內黃、繁陽也相繼被關羽攻破。李典一退再退,直到與樂進彙合。
關羽派兵扼守黎陽、內黃、繁陽這三座城池,在這三座城池各駐兵兩萬,阻擋著樂進的援軍,然後領著剩餘的三萬多人馬直奔鄴城,與郝昭的三萬多唐軍合兵一處,使鄴城城外的唐軍達到了近七萬人馬之多。
不過,麵對鄴城外唐軍的增加,夏侯惇不僅不在意,反而開心地對左右眾將道:“我軍無憂矣!”
史渙道:“為何敵軍增兵,將軍反而我軍無憂呢?”
夏侯惇大笑道:“我的鄴城有五萬多人,又是河北最大的堅城,再來十五萬敵軍也未必能攻破鄴城,因此,我從不擔心唐軍攻破鄴城,我擔心的是唐軍不來攻城!”
蒯良道:“將軍所言極是,唯有唐軍前來攻城,才能給予唐軍造鹹大量傷亡。不過,令將軍高心,恐怕不止如此吧?”
夏侯惇大笑道:“知我者,子柔(蒯良字子柔)也,吾所喜者,得高順也。因為郝昭兵力不足不敢攻城,高順也就找不到出戰來投的機會。這樣時間拖久了,恐因謀事不密而出現變故。如今關羽帶兵來援,唐軍兵力充足,必然會來攻城。這樣高順也就有了來投的機會。”
蒯良道:“確實如此,而且,隻要收了高順的陷陣營,鄴城的防守會更加固若金湯!待魏王大軍趕到增援,裏應外合,夾擊唐軍,必可全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