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他部分地區的小規模遷移也有很多,遷入地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地形良好的可開發區,或者是出於軍事需求進行屯墾戍邊。
比如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廣西的幾個小平原,這些地方都是為了開發當地的農業資源,提高糧食產量。
而對雲南、四川臨近藏區、西北甘肅、東北、高麗半島等區域的移民,更多的是出於統治當地以及軍事需求。
此外還有一個則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這種事主要是發生在上海為代表的新型工業城市,農村的勞動力進城務工賺錢,城市裏的工廠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如此相互結合之下,就是出現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現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移是臨時的,不固定的,農村人口去了城市後,相當多一部分依舊會回到農村地區。
這種不確定性,受到經濟影響非常大,經濟好了,就業機會多了,就會留下更多人,經濟不好,就業機會沒有了,人就會走。
洪澤湖的人口遷移,倒是沒有眾多的困擾,官方對移民給予了豐厚的補償方案,土地、房屋、耕種的工具以及現金補貼,都是不缺的,所以大部分民眾還是願意跟隨官府的腳步進行遷移到新地方開始新生活。
當然了,也有不少人是不願意離開家鄉的,隻是他們對家鄉的感情再深厚,也抵不過一粒子彈!
洪澤湖地區的遷移工程,是政策性工程,不管當地民眾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都是無法阻擋帝國要對洪澤湖進行擴容的意圖,願意走最好,不願意走直接抓人,反抗就地槍斃!
大唐帝國,說到底還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皇朝,做起事來是不會有太多的顧忌的。
同樣的事其實也是發生在洪澤湖大堤的修築當中,修築洪澤湖大堤是一個龐大無比的工程,僅僅是今年所需要的工人數量,就是超過五萬人,而且這還是直接工作的工人,後方還有至少十幾萬人為這個工程提供間接服務。
比如石條,除了在大堤上進行石條的安裝外,後方還得采集、打磨、運輸石條啊,這些都是需要人去做的。
而為了降低,成本,帝國也是不可能說全部采用雇傭的模式,那樣的話花費的錢太多,帝國財政撐不住。
因此,工人的來源主要還是依靠征召!
官府從周邊區域裏征召勞動力,然後去工作,當然了,為了避免民眾大規模的反抗,這種征召是有條件征召。
首先,包吃!
其次,會發放補貼!
再次,輪流以及限時
包吃不用說了,大唐帝國畢竟是個正常的王朝,不可能和一些殘暴無比的王朝一樣,讓民眾服徭役還要民眾自帶口糧的。
補貼的話,其實也就是工資了,隻是這個補貼的金額比較少。
最後,這種強製性征召是輪流並且限時的,按照三丁抽一的模式進行抽丁,服徭役三個月就可以回家,當然了,如果你有錢,也可以直接繳納錢財免除徭役,這個錢自然是比較昂貴的,因為缺額的人,官府需要雇傭其他頂上去。
即便是用徭役的方式,隻給少量補貼以及吃住,但是花銷依舊是非常的龐大,數萬人在大堤上工作,後方還有超過十萬人間接工作,光光人人員開支就是一個龐大無比的數字。
更加不要說,材料的花費也是非常的龐大!
石條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而一條大堤所需要的石條可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哪怕是采用了混凝土用來降低成本,但是因為水泥的產量有限,更加重要的是,這年頭的水泥質量還比較一般,要麵對常年的洪水衝刷,其實是力不從心的,因此這個時候的混凝土,更多的是用在一些非重要部分,而在直接麵臨湖水的一麵,基本不采用大麵積的混凝土,而是采用石條。
如果不是因為如此高昂的成本,帝國方麵也不會僅僅是第一批資金就是花掉了三百多萬元了。
洪澤湖大堤為了趕工期,春節和元宵節日都是在趕工,而其他地方的防洪工程同樣也是不例外。
盡管規模無法和洪澤湖大堤的工程相提並論,但是同樣非常重要,黃河以及淮河流域的一部分危險河段,都是展開了緊急的加固工程。
這些工程裏同樣也是大規模的使用了水泥!
國內大量水利工程都采用了水泥,也是使得了帝國的水泥產業真正迎來了大規模發展的春天!
別說是在上海、當塗這些具有重工業基地的地區了,就算是在徐州、淮安這些原本屬於工業蠻荒區域的地方,都是有著大型的水泥廠拔地而起!
13928/2753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