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殺手們此行的任務便是殲滅牛家父女及護送者一行。
眼見敵人已傷得咯血,豈會留予其喘息之機?
趁敵病要敵命,一記記殺招緊逼而至。
已吃過一回悶虧的薑逸塵自然不會再硬著頭皮接招,而是施展輕柳身法騰挪閃避。
然而,麵對多人高頻高密度的圍攻態勢,薑逸塵亦得不時出劍招架,才可避免添傷。
啪啦!
隨著東瀛殺手一記本當落於薑逸塵左肩並將之一刀兩半的袈裟斬劈落,自出穀後便相伴薑逸塵至今的帷帽終“為主獻身”,四分五裂!
頭上沒了帷帽,反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薑逸塵身上負重,施展起身法來也更為靈動敏捷,饒是如此,仍未能改變這被動局麵。
正在薑逸塵一籌莫展之際,耳畔聽得有人運功出言。
“這些東瀛人用的刀法是居合道。”
“此刀法為複仇所創,本為以弱克強之刀。”
“旨在抓敵疏漏,先發製人,一擊破敵。”
“雖有十式,卻都演化自拔刀、突刺、斜切三式。”
“其真髓全在拔刀一擊,後繼乏力。”
“或以疾破之,或固守徐徐圖之。”
其人顯然觀見大局不妙,趁交鬥之隙向眾人道明東瀛殺手的刀法優缺點,教眾人有的放矢地正確應敵。
他們這行人中有兩人可稱作刀法大家,楚山孤師門神秘自成一派,莫殤博取百家所長、無所不通。
東瀛太刀承自中州乾坤刀,正是莫殤看家所學,值此一致對敵的當口遂不藏私。
然,說易行難。
就如大家都知射箭不過上箭、拉弓、瞄準、放箭數步,可能命中紅心者寥寥一般。
縱有莫殤點明了製敵關鍵,可能否克敵製勝,既與個人能力和悟性有關,還得看對手實力幾何。
短暫交鋒過後,薑逸塵對於這些東瀛殺手的個體實力有了個粗略判斷——不下於影武堂乙級殺手。
至於薑逸塵自身的能力和悟性到得何種程度?
試一試便知!
連番躲閃退避下,薑逸塵已來到橋欄邊。
他的身周圍有七人,出招之路幾已被對方淩厲的攻勢封堵,無有反擊空檔。
為今之計,或登欄躍空,或跳橋下河,才有暫時脫開七個東瀛殺手圍殺的可能。
至少七個東瀛殺手是如此認為的。
在他們看來,登欄躍空看似能贏得還擊的機會,實則在空中無處借力,反成一個肉靶,乃取死之道。
隻有跳橋下河,強行改變現有戰鬥環境,還能爭得幾息扭轉局麵的機會,讓他們多付出點代價。
事實上,自七人盯上薑逸塵以來,就認為此子命已當絕。
而今局勢進展亦在他們掌控之中,接下來隻看其抉擇,是馬上就死,還是讓他們稍付出點代價再死。
這點代價莫不過七人中一人或傷或隕,這是他們每個人都能欣然接受的代價。
七人隻見薑逸塵一腳蹬在石欄之上,眼眸中不由閃過一抹喜色。
可下一瞬,七人先是看見眼前浮現出道道蜿蜒的黑絲,如黑煙繚繞遮眼。
緊接著眼簾下側又一陣澄澈白光乍然而現。
不明虛實,不知危險與否的七人見此自然不敢冒進,及時刹住腳步,甚至退開數步,直至脫出黑白怪光的範圍,隻將薑逸塵圍在橋欄邊,嚴陣以待。
與此同時,七人也看清了對方不知何時偷摸著布於橋欄邊上的一黑一白兩門陣法。
七人雖非中州之人,對這八門陣法卻不陌生。
慶幸未陷入那驚門、死門的陣法中,否則不論是被驚門的神鬼亂象駭得失神,還是被死門轟得目眩神迷,此時他們都已當成了這年輕劍客的劍下亡魂。
不待七人去猶疑為何這聽聞隻有雙刺才能布下的八門陣法,此人能用劍施放出來,究竟是障眼法,還是確有其才,他們已見得那劍客一腳踏在石欄後,不是借此或飛空或跳河,而是直接借力回身撲殺而來!
接連兩次作為都出乎所料,七人終丟了先機,隻餘見招拆招的份。
薑逸塵顯然不會錯失這爭來的良機,雖以一敵七,卻不見半分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