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失臂膀身兼將相 害李斯自毀梁柱(1 / 3)

第二十四回失臂膀身兼將相害李斯自毀梁柱

回前詞《青玉案》

巨鹿城下鏖兵急,軍馬馳,戈矛舉,沙場交戰飛血雨。將士衝鋒,旗幟狂舞,喊殺聲迭起。時逢秦朝廷生變,丞相柱倒入囹圄。皇帝竟被奸佞耍,殘害臂膀,股肱盡滅,誰人尚可倚?

話楚將項羽自打敗章邯,不容秦軍喘息,看敵守寨不出,索性率軍踹營而入,頓將秦軍打亂,生擒了主將王離,秦將涉間看到不妙,便放火燒營,也死在火中,秦營自被攻滅。待趙燕齊各國將領拜見,項羽裝腔作勢,輕慢對待,自是淩駕各軍之上,各將卻也服其指揮。後趙王丞相張耳拜見道謝,項羽卻以禮相待,也是佩服其堅守城池之勇,再有便是張耳與其叔父早有交情,還曾受過周濟,懷恩不忘,以致高待。後張耳到趙軍營中,當麵斥責陳餘怯敵不戰,作壁上觀,還失卻兩屬將而不救應,有違軍帥之責,可陳餘不服指責,還有意頂撞恩師,並以撂挑子不幹相抗。張耳無法可想,隻得借機收了將印,卻惹得陳餘惱怒抱怨,自帶部分軍將出走營外而去,出現決裂跡象。

張耳萬不得已,隻好暫且兼任軍職,臨時處置善後之事。會當親子張敖押糧到來,問明派遣完差情況,方知帶了代地萬軍之伍,且對此事頗有見解。於是便先委派擔起陳餘之任,並安排好眼前棘手之事,回到巨鹿城中先報與趙王知道,然後分派軍將去協助張敖,還對將臣做出了安排。得到趙王準允後,與將軍臣僚相商議,擬分成兩路人馬分別行事。張耳自帶精銳軍伍,去隨楚軍攻滅秦軍,也好徹底推翻秦朝統治,而另留一部分臣將,則護衛趙王據守國都,以其子張敖率軍,護衛趙王還都治國,兼有備辦軍需之重任。也是想的十分周全,安置的細致有序,充分體現了其擅長之能,受到了將臣們的讚佩,倒還辦的有條不紊,亂中方顯英雄本色,為後來封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楚趙燕齊四國聯軍暫且修整,準備與秦軍決戰之際,秦軍的帥將章邯也在盤算,看到自己兵將雖然不少,但經過數仗皆敗,人俱膽寒,再戰不利。又見那楚軍耀武揚威,趙燕齊三國軍兵都相聚一起,形成了統一聯軍,真正成了可怕的勁敵,也不禁有些恐懼。隻好撤離巨鹿城,退到漳河南麵的安陽地方,在高坡處築起營壘,安營紮寨據守待援,妄圖依靠漳河之水,阻擋四國聯軍的進攻。誰知張耳早已派人,送信給南麵率軍征戰的申陽,因其在秦軍主力圍趙之時,無力保護中原郡縣,已乘機攻占了洛陽周圍的多座城池。便讓他奉命聯絡魏韓兩國之軍,出兵截斷秦軍的運糧道路,不斷襲擾秦軍後方。使在敖倉儲存的糧食,難於接濟被困的秦軍,並且在秦軍背後進行騷擾,使章邯不得安寧,也真是嚐到了難熬的滋味。

其時在更南麵的南陽等城池,已被楚國派出的劉邦之軍,攻破許多城垣,守軍多已換幟,不再聽章邯的管調。而且劉邦軍沿途掃蕩,在半路韓地遇到了張良,便跟隨劉邦之軍向西殺去,意圖先入函穀關攻滅秦都鹹陽,這更使章邯驚慌不已。因其軍不敢妄動,就怕楚等聯軍乘機追殺,秦軍便會土崩瓦解,再加上南麵各路義軍堵截,就連歸路都會喪失,何能不憂慮呢?但已回乏術。隻好向鹹陽的皇帝丞相報知,以便再選將派軍前來助戰,方可擺脫目下的困境。誰知他已出來帶兵征剿日久,朝廷雖也曾派軍出關相助,打出了一時的勝仗,好似要很快掃平叛亂,也曾得意一時。但他並不很清楚朝廷的近況,大秦王朝已是大廈將傾,難於再扶起來,快要到了滅亡的邊緣,隻是還剩下最後一口氣未斷。早已不是他出征時的情景,隻有他還在盲目的,為將死的王朝賣命,等待他的卻是悲慘命運,也真是個效忠皇帝的冤大頭,其下屬軍將也盡都被蒙在鼓裏。

原來秦朝自二世胡亥,被宦臣趙高和丞相李斯,以耍陰謀的方式即位,違背了秦始皇的意願,也蒙蔽了朝中眾臣,其實際權力便操控在宦臣趙高手中。因趙高助皇帝繼承皇位有功,被那幼稚的胡亥恩寵有加,竟被任命為中書令。就連丞相李斯,也是因想保住丞相之位,不惜輔助趙高擁戴無知的皇帝,妄想憑借手中權力,繼續管理國家事務。可內裏已被趙高這位陰謀家控製,並已置身於危險之中,卻不自知,也是其戀權逐利,私心做祟。李斯雖為陰詐,但卻失於警覺,一葉障目,看不清趙高陰狠的狼子野心,被其表麵假象所迷惑,才跳進了人家設置的陷阱,而無解救之策。最後竟被趙高陰謀陷害,借皇帝之手,將其殘酷折磨,逼其冤供,最後處於極刑,還連累了全家族人,男女老少一並處死,無一幸免,以及被其牽扯的數百人均被砍頭。李斯失節折腰的醜行,實令人不齒,成為後世的笑柄,真可謂絕頂聰明之人,也或許是最為糊塗之人!其實還是其心術不正的怪癖作祟,不能不是一種當落的悲哀。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趙高在朝廷中,自擔任中書令要職,便把持了朝廷內務大權,因其並無理政之能,隻好暫時依靠丞相李斯,繼續管理國家政務。趙高本是個陽奉陰違的奸佞人,隻會討好秦始皇,還曾受過秦始皇的拷問,也是因有人暗中揭發所致,隻是他善於偽裝獻媚,才逃過生死一難。這時趙高大權在握,定要報複從前那些不對眼的官臣,許多人被他誣告含冤而死,使朝中臣將多有怨聲,丞相李斯裝聾作啞,更助長了他的囂張氣焰。後來飛傳中原暴亂之信,他便讓丞相李斯想辦法處置,李斯便讓皇帝頒旨,實行更加殘暴的嚴刑峻法。這損招適得其反,更加激怒了各地民眾,正如火上澆油,弄得四方燃起,越燒越旺,難於撲滅,警報像雪片般飛向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