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賢王治國寬民生 陳餘借兵驅恩師(1 / 3)

第三十七回賢王治國寬民生陳餘借兵驅恩師

回前詞《醜奴兒近》

新王立國,決意寬待民生。療戰爭傷痛,輕瑤減負興農。整修城垣,蓋家屋,恢複經營。不忘英烈捐軀,建墓撫恤賞功。興邦大治,方始未艾,撫慰百姓。忽報軍情,怨友借兵來攻。匆忙迎戰,難打贏,撤入山中。人心難測,反目成仇,恩義告終。

話漢王劉邦,舉用兵道奇才韓信,卻真是慧眼識人,經過詢問考察,深信此將為戰略家。談到謀劃出山東征謀略時,韓信透徹分析了項羽優劣之情,並為劉邦道出了針對性策略,使劉邦更為賞識其才華。當問到出山之路時,韓信竟答的跟張良相同,更加得到了漢王的佩服和信任,於是揮軍從間道襲破陳倉,有了站腳之地,進而攻擊雍王章邯。可章邯雖勇,卻不明漢軍詭計,以致未做任何防備,當聞聽危情之後,才倉促應戰,又兼將士人心向背,難敵韓信率領的漢軍,接連吃了兩次敗仗,戰心自衰。後守城又被水淹,在逃跑中無奈自刎身亡,另外兩王見章邯敗亡,更是不堪一擊,隻好投降稱臣,漢王奪得了全部秦地。這時恒山王張耳,卻在趙地意外遭襲,被那契友借兵暗擊,逃出來後投靠漢王,劉邦欣喜不禁,言大事將成,屬下有些疑惑不明,聽解釋後均讚佩其高智。

且恒山王張耳回國後,麵對其國內紛繁之事,忙的焦頭爛額,卻聽聞北麵燕國內亂,東麵齊國也互相攻殺,亂的更為糟糕。於是張耳分析了各鄰國之情,並不認為本國,因此受到威脅,主要是看透了其內情,燕國本就是他暗中設計的結果,不會對自身產生不利。而齊國之亂主要是,田氏兄弟之間矛盾所引起,並不涉及本國之事,平日與齊國並無仇隙,也不會引起刀兵混戰。再南麵殷王司馬印,本是自己屬下,又感恩於自己薦舉為王,不會憑空犯境,就是有些摩擦,也沒實力與己對抗。何況還有河南王申陽,乃為親將友臣,兩國夾其境,哪敢對己作亂。就如那陳餘,隻不過有三縣之地,更無實力與己抗衡,何況自己還是其師尊好友,哪敢冒下大不韙,來與自己為敵呢!所以他並不擔心會出意外,還是照常忙國內的繁事,並未做任何防備,卻還真的出了大事,使他始料不及。

原來陳餘懷忿離開張耳後,帶了數百黨徒親信,跑到了南皮地方,便以漁獵為生,但卻十分關注各地動向,意圖東山再起,隻是等待時機而已。後來項羽在關中封王賞功,本來對他十分不滿,認為其打仗膽怯,作壁上觀,依他的勇猛性格,根本就看不起陳餘,又因其未跟隨入關,所以並不想給他加封。後經張耳情,才勉強答應封他為南皮候,而且其三縣封地,也是張耳從趙國土地劃歸所屬,意為尋求緩和從前的隔閡,陳餘今後能得到較好的生活出路。這些情況陳餘無從知曉,張耳也不好明,隻是想給他些富貴,也算沒白跟隨自己一場,本是好心所為,但卻換來熱臉貼了個冷屁股,白費了恩慈之心。

當陳餘知道項羽,隻封了他個三縣侯爺後,便憤怒道:“我與張耳齊名,功業相同,最早追隨陳勝王舉義,到趙地來抗秦集軍,本是出自我的主意,才獲陳王發兵相助,後奪取趙地數十城垣,皆有我的功勞。同秦軍大戰我是領軍統帥,雖然未獲取勝,也是秦兵難敵,後來才有了巨鹿大戰的完勝,我也是從中出過力的。就因故未能隨其入關,項羽便如此偏心,封張耳為恒山王,得到趙國大部善地,就連申陽司馬印兩人,原都是我手下屬將,也被封為河南殷王。唯獨將我封成個邑候,隻有三縣地方,我要這三縣地何用?令人恥笑,真是豈有此理!”他的屬下跟隨之人也覺不滿,都恨項羽做事不公,卻也隻好隱忍待機。

恰好這時齊國內亂,不久齊將田榮率兵,便將新封三王驅除,自己便做了齊王,公開與楚霸王項羽叫板相抗。當時的南皮縣,本處在趙地東部邊上,正好與齊地接壤,陳餘又派出多人到趙齊兩地,了解國內情況,知道張耳回來正在整頓政務,並無軍事準備,齊國內亂剛平,卻需要相助抗楚之軍。陳餘從中看到了機會,便派出黨徒心腹張同夏二人,暗自跑到齊國去見齊王田榮,並帶有陳餘親筆書信,以證真實。當時齊王田榮正在擴軍備戰,準備抵禦項羽楚軍的幹涉進攻,也想聯絡其它力量,共同聯合抗擊強楚,保住自己齊王地位。當聽原趙將陳餘派人來見,定知是有所謀劃,因而即刻召見,看其是如何的。

張同夏見到齊王後,便道:“我主讓拜上大王,有心腹話相告,就是項羽專懷私意,不顧公道,所有跟隨部將,盡封善地,獨將舊王徙封僻境!如此不公,何人肯服?今大王崛起三齊,首先抗拒項羽,威聲遠震,四海歸心。趙地與齊相近,素為鄰國,今趙王被徙遷至代郡,也覺心中不平。我主陳餘本趙舊將,願請大王撥兵相助,往攻趙地,若得攻占趙地,仍迎趙王回國,定當誓為齊藩幫,永不背德!”的是信誓旦旦。齊王田榮正愁沒有幫手抗楚,聽這一,正中下懷,又看了陳餘所寫的親筆信,大意也是如此,更加相信了陳餘的誠心。也知陳餘熟知趙地實情,曾也是風雲人物,率軍之將,四海皆通,並非泛泛之輩。於是當即應允,選派數萬強兵勇將,趁楚軍還未動手時,先去幫陳餘掃清趙地,突襲那恒山王張耳,也顧不得什麼後果利弊了。陳餘得報後,便盡發三縣軍卒鄉勇,許與按功獎賞,便跟隨齊國大軍殺奔趙地而來。

這時張耳正在做著一件遺落之事,就是在巨鹿大戰之後,當時急著整軍撫民,沒有時間去做的一件要事,即為在城外奮勇戰死的兩位親將,張黶陳澤同那五千趙國軍兵,建墓立碑,拜祭英魂,以昭彰撫恤。當回到趙地時,也是百廢待興,騰不出手來辦此事,這會剛辦的諸事就緒,都有些眉目之際,才命為那些死去的英烈壯士,在巨鹿城北麵不遠處,選擇個風水高地,建起兩將軍陵墓和一個大兵卒墓。分別豎起石碑,國王張耳親自撰寫了碑文,彰表其忠勇殉國的壯舉,派匠工雕刻好石碑後,選擇黃道吉日,親率在朝臣將來巨鹿城邊,進行立碑祭典儀式,也彰顯國王對屬下的恩義。同時也對兩位將軍家親屬,給予了優厚撫恤,對戰死士兵家中,發放撫慰資物,受到臣將民眾一致稱頌,凸顯了張耳親政愛民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