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衛連夜到朝廷大員的府邸,召喚所有的朝臣,連夜上朝。
這是一場注定沒有結果的商議,畢竟因為眼下的局勢,真的不比三十年前。雖然三十年前也是南方戰亂未平,可總歸是大勢已定。
就像禮部尚書所說的那樣:“現在叛賊勢大,南方不僅未定,反而將戰火向北蔓延,有席卷天下,禍亂天下的趨勢。在這時候,朝廷並不宜兩線作戰。”
文臣說的有道理,但“文死諫武死戰”,麵對已經打臉的匈奴,朝廷中的武將們還是顯露出慷慨激昂的一麵,都叩頭請戰。
“三十年前匈奴勢大,兵臨長安,我們尚且一戰平定,何況與現在?陛下,朝廷不能失了先帝銳氣啊!”
雲碩端坐在龍椅上,麵無表情,似乎並不在意下麵的討論,直到一個人出列開口。
“陛下,現在京城能調集的大軍隻剩下禁軍和羽林衛。之前為了支援豐裕城,已經從禁軍中抽調兩萬人。現在再行抽調,就會造成京師衛戍空虛,要是這個時候出現什麼意外,我們承擔不起這個結果。”
作為身在朝廷唯一的上將軍,連崇光的話是有分量的,隻是這個分量,卻出乎太多人的意外。
他這個當今朝堂上的武將之首,竟然也不同意兩線作戰,甚至不同意派兵支援!
難不成他也同意和談?
連崇光的話不僅讓武將意外,連文臣都意外的看著他。
發表完言論,連崇光用一句話作結:“諸位大臣與其在這裏討論是增兵還是何談,不如想一個問題:我們還有兵可排嗎?”
這是擺在朝廷眼前的一件大事。
“朝廷現在的兵力如何,我想諸位也很清楚。能抽調兩萬禁軍,那已經是冒著京城出事的風險了。要是再抽調兵力,京城空虛,一旦叛賊趁機入侵,那我們該怎麼辦?”
朝廷上安靜了,不管文臣還是武將都在考慮兵力這個問題。
“霍蔭附議!”
就在眾人還在思考的時候,站在靠後位置的一個中年人出列,同意了連崇光的意見。
眾人看著決世伯霍家現在的掌門人霍蔭,不知道他怎麼會在這個時候開口。
可霍家和連家關係一般,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忽然開口相應呢?
就在眾人暗中思索的時候,雲碩開口了:“那就議一議連將軍的話。”
直到這個時候,大臣們才後知後覺的發現,雲碩早已經有了決斷。
怪不得作為武將之首的連崇光會一反常態的議和,恐怕皇帝早就在私下和他說過了。
他現在說的話,與其說是他自己的意思,不如說是雲碩的意思。
明白這個道理,朝議很快通過,準備議和。
當朝廷的詔令送到北原城的時候,已經是三天之後。
北原城守將看著朝廷詔令,一時呆立無語,然後跪在地上痛苦道:“陛下,臣等有罪啊!”
匈奴大單於敬啟:
大夏以兵馬得天下,也因兵馬而失天下。三十年葬送百萬雄兵,朝廷之過也。幸得大單於體諒,為兩國邊境萬民為念,力圖兩國和平友好,大夏君臣不勝感激涕零。煩請大單於派遣使臣來朝,商議國事。尊使臣蒞臨之日,大夏朝臣必出城迎接,以示和談誠意。
落款沒有“大夏皇帝”字樣,隻有一方玉璽,以及“雲碩”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