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劍魔:曾一人之力擊敗天雲三猛,卻被羅輕寒以落塞鴻誅殺的劍客;
淩波:碧海派弟子;
陶路遙:桃柳門弟子;
王非王:五陽派弟子,王侯弟子,侯非侯雙生胞兄,比侯非侯在右眼處多一顆米粒大的痣;
侯非侯:五陽派弟子,侯王弟子,王非王雙生胞弟;
路仁:曾刺殺虞國皇帝的矮個子天下頂尖高手;
黑衣人:保護虞國皇帝的神秘高手;
宗星河:前刀帝,曾向戴夫人留下“消愁”位置;
蓋木、歐瓦:北海昆侖宗的兩位天下頂尖高手;
王侯、侯王:原名分別為韓霜,梅傲雪,二人並稱“王侯雙俠”,率領五陽山正魔大戰幸存者,在五陽山的紫陽崖下建立五陽派隱居;
陳劍天:前碧海派掌門,被某九煞島殺手所殺;
朱丕:前桃柳門掌門;
天雲三猛:紫衣衛的三名統領,老大宇文猛,老二宇文剛,老三宇文勇;
李統領:紫衣衛統領,左手使劍,深受羅輕寒與燕天師信任;
陳叔夜:紫衣衛副統領,右臂曾被洪辰斬斷,現已接上完好如初;
羅輕寒:紫衣衛指揮使,被稱為“劍狂”的天下頂尖劍客;
夏菩提:曾經的妙手仙醫;
無名女子:三十年前敗盡南越高手的天下第一劍客。
【階段總結】
由於各方麵原因,本卷的創作,前後長逾一年。好在本卷出場人物與勢力雖多,劇情不至於漂無邊際,以洪辰南下尋找檀杭島為主線,加以關鍵人物陳圖,帶出武林中過去與現在的明暗交織大事線索。雖然新出場的人物們大多不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正如世界中大家本就是天涯逆旅中難以留下雪泥鴻爪的匆匆過客一樣,恰與本卷主題所相對應。
【引用】
卷首語“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裏人”出自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羅輕寒彈唱的“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登高梯。”出自晏殊《浣紗溪·黃鍾·第三》。
“菊傲寒霜梅傲雪,男兒寶劍傲王侯。”出自老舍《贈木村菊男》。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芒。”出自《後漢書》。
杜宇與鱉靈的故事引用自巴蜀傳說。
【本書武功補充說明及作者對武俠文化中武功的理解】
第一卷小節中已指出,內功分為下三境(悟氣、覺明、入微),中三境(破曉、遊空、遁天),上一境(千軍)。內功境界決定一個人的內力領悟程度,與內力深厚程度有重要關聯但不呈絕對正比,與力量大小,速度快慢,武功高低無絕對關聯。至於本書所寫的外功武學招式與動作,則大抵取材於我國傳統的技擊術,即通常所謂的“武術”,作者本人非專業武術運動員,隻憑部分查閱到的資料訊息及個人的動作想象進行描寫,並不與現實或其他文化作品中的武功招式共通。
內力真氣,為小說家所虛構的一種可為人體運用的奇妙力量。作者個人考究,內力真氣的起源當是古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結合。印度文化中的三脈七輪,與中國文化中的經絡氣脈(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有相似之處,佛教密宗與道教關於二者的異同及優劣的理論,爭論至今。瑜伽術中關於人體內能量中樞的概念查克拉,經武俠小說家本土化演繹,即為武俠小說中的內力真氣。
另,武俠文化中,常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說法,少林寺翻譯印度佛教經文時,將部分修行術也一並翻譯過來,演變為可修內力真氣的武功心法,經過長久歲月中無數武林宗師的豐富與發展,就有了成千上萬種的武功,達摩老祖與《易筋經》等等傳說,可與之相互印證。
內力真氣的起源,為宗教理論下對人體的玄奇幻想,不可用科學理論來解釋。內力真氣的本質,也與仙俠小說、西方奇幻小說。東方高武玄幻小說中的法力、魔法力、靈力、鬥氣等等無甚區別。武俠小說,心法武功並非現實中的武術,而與仙俠玄幻小說中的功法類似,隻是動作招式,取材於我國的武術文化。
追溯武俠小說的起源,先秦時期即有誌怪小說流傳,同時期便亦有了“俠”的概念,但武俠小說真正有了相對完整一些的雛形,則在唐代的筆記小說當中。中晚唐時期,安史之變結束,宦官逐漸專權,牛李黨爭導致官員形成集團互相傾軋,甘露之變中大量文武官員被殺,滿朝文人官員麵對政事無可奈何,轉而延續了南朝文人的誌怪小說創作,創作了大量筆記小說故事,與廟堂相對應而充滿了奇人異士的“江湖”的概念,便誕生於其中。筆記小說充盈著玄奇、驚悚、靈異、武俠、修真等元素,所寫內容多為朝廷秘史,異域傳說,坊間奇聞,名士怪談,仙佛妖鬼,幻術道法等等,為今日幻想類小說的重要源頭。無論是當代武俠小說之源的還珠樓主,武俠小說類型文學代表作家金庸,古龍,到文學巨匠魯迅,老舍等人,創作無不深受筆記小說的影響。雖然,相對而言,武俠小說亦受到了明清時期的公案小說及曆史演義小說重要影響,但武俠的真正特征“武”的起源,實質並不比玄俠、仙俠、玄幻更加科學。至於現當代文學的武俠小說中所出現的內力真氣係統,在小說家筆下,有一定的理論邏輯,能服務於劇情即為合理,至於部分人要求內力真氣係統去和科學規律進行嚴絲合縫的契合對應,實屬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