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頭身長數百米的巨龍,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不管哪個身體部位都符合華夏龍的特征。
和西方的惡龍不同,華夏龍的體型往往更大,身形卻更修長,長到對其的計量單位或許應該由“頭”改為“條”的地步。當然,這麼大的塊頭以“條”相稱未免遭不住,姑且還是用“頭”來稱呼吧。
之所以使用這個計量單位是因為這並非華夏神龍,而是妖龍,否則就應該用上“尊”這個計量單位了。華夏人一直以來在量詞的使用上都很注重規矩,唯有帝王卿相、神仙真人這類地位尊貴的人才能稱尊,倘若是真正的中華神龍,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倘若按照“塊頭越大實力越強”定理,宗閻在現在的龍十三麵前應該不是一合之敵才對。不過這個定理是有先決條件的,它在所有的定理中的優先級並不高,“敏捷高於力量”這條就要優於它。
當同時具備二者生效的條件時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自然是優先級更高的一方了算。所以,這頭妖龍真真切切成了一個移動靶,打擊效果格外逼真的那種。
龍十三知道自己已經入了局、被坑了,它想脫坑、它要反抗!然而這種事就好比遊戲充值,充值一時爽,一直充值一直爽。從入坑的那一刻,它就已經步入了萬丈深淵!想脫坑?至少也得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才校
對龍族而言,“壯士斷腕”並不是什麼驚地泣鬼神的舉動,因為龍爪少歸少,每頭龍身上總還是有四隻的。何況對這種恢複能力極強的特殊異類生命種族而言,斷個爪子根本不算問題,進食一些妖獸肉補一補,想長出來時自然就能長出來。
斷爪不值得怕,斷鱗才是——所謂“龍有逆鱗,觸之必死”,它們喉下生的逆鱗代表了自己的尊嚴,同時也是底線。在龍族的意識中,逆鱗這玩意兒甚至比“龍根”還重要!
就這一點來,古代華夏人將龍作為圖騰正是看中了這一種族與自身的相似性:華夏人曆來是講究氣節的,“士可殺,不可辱”一語要是翻譯成其他國家的語言,跟“龍有逆鱗”一句幾乎是可以兼容的。
當龍十三恢複原形時,也就意味著它放棄了一直以來保持的戰鬥風格、意識。它明白自己之前的戰鬥狀態肯定不能拿到現在再用了,那樣一點贏的機會都沒有!
按理,普通人麵對普通猛獸時隻有跑路的份,除非該猛獸被拔掉了尖牙、剪掉了利爪、最關鍵的是脖子上還要有一條鐵鏈拴著……而同為人類的修煉者們麵對超凡生命時卻是勝多敗少,同樣是“超凡”,為何在人類麵前加以這個前綴就比猛獸強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野獸有野獸的戰鬥方法,它們身上的野性也決定了它們不可能像人類那樣保持理智。而妖物的智慧水平是高於普通野獸的,這種智商上的優越性確實給它們帶了了莫大的好處,但也因此讓它們顯得不那麼野性十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