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瓊州世代耕讀為業,水稻經過千百年改良,也有七十來個叫得出名的品種,挑得出正在揚花的矮桿良種來配它。
一群學生騎車飛奔出去尋稻花,將近處農田裏生得最好的良品秈稻整株地挖來。宋時和桓淩也是從未有過地緊張,怕學生們力弱筋軟,打不出足夠的花粉來,便也不敢假手他人,自個兒逐枝剪穎,撲簌簌地敲下漫天花粉灑到雌蕊柱頭。
崖州衙門上下與本裏本村的裏長、保甲、百姓們也同樣緊張地盯著此花,派專人日夜守護,連隻蜜蜂都不叫它飛近。
這一整個花期,崖州上下官民都被雜交水稻折騰得心懸身疲。然而這煩惱也是甜蜜的煩惱,隻一天天看著穎花敗落,結出飽滿成熟的穀粒,所有人心中便都充滿希望。
到臘月大熟之時,這株野稻也收了近百粒稻穀。學生們將整株水稻挖出來固定,按著當初的標記,一穗穗取下稻粒,依其父株的品類分開保存。
冬收之後又該是冬種,這些雜交出來的稻粒種下去,若都顯示出雄性不育的特質,他們便是找到真的不育係了。
宋桓兩人心頭那根弦仍舊繃得緊緊的,就像之前伺候揚花的野稻一樣,親自帶著學生育秧、移栽下了大田,看著它們株株返青,移栽成功,才將剩下的田間管理交給了學生和於縣令尋來的熟手稻農。
底下學生日夜緊盯著二代的培養,他們兩人便可騰出手辦別的事了。
雜交水稻這樣的大項目不是他們這區區三十幾人,甚至不是一個瓊州府供得起的,而是牽扯天下的大計。
但朝廷議政的效率他們自是知道的,雜交水稻項目才剛起步,還沒看出優勢,隻怕至少得等個一年半載才能得到朝中反饋。
好在他們還有名聲,有從前做的項目打下的信譽,可以先貸來些銀糧人才用。
他二人就先一絲不茍地整理出了十數萬字的雄性不育水稻管理記錄,修訂成書,自掏腰包去福建麻沙出版。
別人印書還要在封內印一句“如有盜印,千裏必究”,他們內封隻印廣告,望看到此書的牧民官送些良種來支援他們的雜交水稻項目;也歡迎各地名士、大戶帶著銀子和人才來學習。
麻沙版最大的特點就是便宜、印得快,賣得廣。後來不知哪年偷師了宋氏的油印法,賣力刻起版來,速度更是可達一日數萬,立等可取了。宋桓二人用盜版作坊印了書,還用人家麻沙版的發書渠道,讓盜版商幫他們把書賣往蘇湖、湖廣等糧倉之地。
不過京裏是自己的地方,不能讓盜版商賺他們親友弟子的錢,還是遞折子進京時順便送兩本回去,讓留守理學院的弟子門人們刊發出來吧。
兩人在建陽印了書,又往沿海的福州、漳州等大府造訪府衙,請當地官府幫忙聯係走南洋的海商,讓他們從南洋收集栽培及野生的水稻回來選育恢復係。
雜交水稻培育非一季兩季,甚至一年兩年的事。雖然瓊州島上氣候得天獨厚,一年能種三季稻,可他們要選育保持係、恢復係,更要研究製種技術,至少要花上幾年工夫才能得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