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州主將潘忠敗死,張玉以一千飛騎突襲此無主之城,片刻攻陷。此人不愧是燕軍第一猛將,果然名不虛傳。
燕王盡得此地存糧,令三王子朱高燧鎮守此城,自率大軍向真定進發。行軍途中遇到耿炳文部將張保來降,張保知無不言,備陳耿炳文主營之兵共計十三萬,半營駐滹沱河南岸,半營駐河北岸。燕王遂盡得耿軍虛實。
問完後,燕王放歸張保,讓他詐稱兵敗被捉,盜馬逃歸,並把燕軍的進軍路線告知耿炳文。張保驚駭而去。
眾將俱是不解,張玉率先問道:“大王,我等倍道進軍,本欲趁他不備,奈何遣使告之?”
譚淵亦道:“是啊,耿炳文的兵本來就比咱們多,倘若合兵一處,豈不是對咱們不利?”
燕王神色自若:“爾等有所不知。耿炳文分居兩岸紮營,南北互援,倘若夾攻,我軍反而被動。今告之以我軍行蹤,令其並軍,方可一舉盡殲!”
燕王雖如此說,然敵軍畢竟人數眾多,諸將嘴上說:“大王妙計。”但實是難掩心中驚恐。
陳義楓神目如電,他察言觀色,見眾將臉現疑懼,為穩定軍心,便開解道:“大王此計,正合兵法要旨。耿炳文大軍初至之時,本是耀武揚威,信心百倍。我軍避其鋒銳,不與他正麵相攻,這正是大王智慧過人之處!如今敵人接連敗陣,暮氣己現,軍心己失,主帥喪膽。耿炳文怕他那幾座破營被咱們逐一端掉,為求萬全,必定合兵!此時正可趁其大軍移動之時,擊其惰歸!”
陳軍師和這幫沒文化的大老粗說話時,得說他們能聽明白的話,不能直接引用兵法原文①。
這位年輕的軍師,自輔佐燕王以來,算無遺策,奇計迭出,無一敗跡。更兼謙虛低調,從不與人爭功,更無自傲之舉,燕王對他信任有加,眾將視之如神明。
他既開了金口,眾人心中這塊大石便徹底放下了。
燕王感激的看了他一眼,心中對他幫忙穩固軍心的行為極是讚賞。
大軍到達前線,燕王留下軍師陳義楓統帥全軍紮營造飯,自率數騎往前方偵查敵情。
燕王等人騎著馬,在路上就把幹糧吃了。他們的幹糧是幾塊牛肉幹和雜糧餅,如此簡陋的飯食,燕王竟能甘之如飴,當真是享的了福,也負的了苦。
古往今來,如此有魄力的主公,還真是少見。
燕王一行遇到敵人的兩名巡哨兵,燕王拉弓搭箭,兩矢皆中,射死巡哨兵所乘馬,眾人一擁上前,擒住二人。燕王嚴加審問,耿炳文為了防備燕軍,果然將南岸之兵盡皆移歸主營。
為嚴防泄密,燕王右手下劃,作了個殺的動作,他的親兵衛隊立時將兩名俘虜斬殺。
燕王回到大營,將士們已經飯畢。
燕王縱馬揚鞭,發布王令:“眾將聽令!全軍出發,即刻攻打耿炳文主營!”
那馬受到主人感召,把前蹄上蹶,歡快的嘶鳴起來。
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燕王自領八千騎兵,陳義楓、朱高煦、張玉、朱能、譚淵、張信等人各領一萬兵,撥營出師。
到了耿炳文的主營,張信率領步兵弓手以大盾護身,往正營門射箭,粘住敵軍主力。敵軍迅速還擊,雙方你來我往,陷入膠著。
與此同時,燕王卻並沒有直接用騎兵攻打耿炳文的正營,而是帶著八千騎兵疾速繞到西南方,斜插他的側翼,雙方激烈混戰。
耿炳文的營兵隻會大喊大叫著:“殺賊”!“滅燕!”……
而燕師卻一言不發,隻顧埋頭砍人。
無論是從軍紀上,還是從決心、戰鬥力、統帥力上,和燕王比起來,耿炳文已經全盤皆輸。
移營之兵搬走所有輜重,又行了那麼遠的路,本就累的筋疲力盡,還沒來的及休息一會,便被燕師的精騎兵衝營,他們又氣又怒,與燕兵拚死搏鬥。呐喊著夾雜著慘叫聲,血光與刀光交相輝映。燕王對騎兵的指揮藝術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身邊的八千精騎個個弓馬嫻熟。雙方剛一接戰,形勢便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