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燕王的心情一直很好。
他打完勝仗,就向朝廷上書,說自己之所以舉兵靖難,全是齊泰、黃子澄這幾個奸臣的錯。建文帝下詔解除二人之職,暗地裏卻仍留在京師聽命。
按理說,你以臣叛君,而且皇帝還主動認慫,可以息兵了吧?
李景隆親自致書燕王,告訴他齊泰被人被撤的事,請他罷兵。燕王看完,隨手一卷,扔進了垃圾堆。
燕師再起,以風卷殘雲,氣吞萬裏的態勢連破廣昌、蔚州等地,連年都不過,一路殺至紫荊關。李景隆不敢與燕軍交戰,隻堅守而已,然而天氣太冷,他的部下凍餓致死者極多。沒辦法,衣服、輜重、軍糧都讓燕軍搶走了,新的物資還未調集齊備。將士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燕王這邊則成天置酒高會,慶賀勝利。這天,燕王誓師之時,眾人竟然看到他的衣服上結成了龍紋!
那一層層冰渣,盤旋排列,不隻排出了龍的形體,更似龍鱗一般栩栩如生。眾人皆以為是吉兆,燕王亦大喜過望,認為自己取天下乃是板上釘釘,毫無懸念之事。
一時間,燕軍將士籠罩在攀龍附鳳的快樂情緒中。
此時的燕王,真應該好好讀讀《易經》。
《易經》開篇就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陰一陽謂之道。就如同好與壞,白天與黑夜不可獨立存在,必須相伴相生一樣。
自從有人類那天起,天底下就沒有任何人可以一輩子永遠一帆風順,永遠不受一丁點苦,不管他是誰。
建文二年,四月初一,李景隆率兵六十萬(越打越多,他有征兵權)進駐河間,拜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為先鋒,欲與燕王決雌雄。
燕王聞報,進駐固安。戰前,燕王自信滿滿的對眾將言道:“李景隆匹夫無能為,惟恃其眾耳。然人眾易亂,擊前則後不知,擊左則右不應。將帥不專,政令不一,甲兵糧餉,適足為吾資耳。爾等但秣馬厲兵以待!”
眾將情緒激昂,紛紛請戰,沒人注意到陳軍師臉上有些忐忑不安的神色。
十天後,燕王照例像往常一樣仔細傾聽著哨探向他介紹各項情報,還逐一詢問敵軍都有哪些新來的將領。
燕王軍務倥傯,諸事繁雜,為了節省時間,他一邊吃飯一邊聽哨探彙報。
哨探對敵將一一詳敘,燕王隨口“哦”了一聲,表示此人不足為懼。
“還有哪些人?”燕王最後又問了一句,準備結束這次對話,然後安安靜靜的吃頓飯,畢竟他已經好久沒享受過這樣的安寧時光了。
“平安。”哨探平靜的說。
“啊……”燕王神色一變,下意識的手一哆嗦,險些把筷子掉在桌上。好在他及時握緊,隻在轉瞬間,臉上就恢複了王者的威嚴。
“哦,是他啊,鼠輩耳,不值一提。”燕王低下頭吃了口飯,慢慢的咀嚼著,揮手示意來人退下。
燕王心機之深,當世難有匹敵者。他怕哨探害怕平安,不敢盡力偵查,所以才故意說的很輕鬆。
這人走後,燕王把所有親信全都召來,鄭重的告訴他們:“南軍諸將皆不足慮,唯有這平安,原來曾跟隨我作戰,深知我的用兵習慣,爾等在戰場上遇到此人,一定要萬分小心!”
不等眾人說話,燕王又急忙補了一句:“一定先把他擊敗,當然要是有機會的話,最好是把他……”
燕王右手向下一劃,作了個殺的動作。
“臣等謹遵王命!”
四月二十日,天降大暴雨,平地起溝壑,水深數尺。李景隆命郭英、吳傑等將領列陣於白溝河岸,令都督平安率萬騎伏於河側山林。
關於平安伏兵之事,陳義楓和燕王說起過:“平安用兵詭詐,必有伏兵,當謹慎為是。”
燕王的反應很耐人尋味,他歎了口氣,對眾將說:“唉,那也沒什麼好法子來對付他了,隻能等他出來後,咱們盡快殺掉他就是了。就怕……一時半會殺他不得……”
眾將也都是一幅無可奈何的神情。
張玉沉吟良久,道:“平安用兵非常厲害,這是事實。咱們找準時機,一定要第一時間殺掉他,但又不能專心為了殺他,而貽誤戰機。”
朱高煦道:“那到時咱們就隨機應變吧!”
燕王作最後總結:“也隻能如此了。”
二十四日,燕軍到達白溝河,大戰打響。
燕軍精銳悍勇,根本沒把孱弱的南軍放在眼裏,他們重點提防的是平安的兵馬。
燕王一聲令下,全軍突擊!
燕軍奔騰至白溝河,突然炮聲震天響,伏兵猝起,大將平安率騎兵飛馬出陣,跟在他身後的是瞿能父子,以及五萬騎兵。
燕軍對平安早有防備,弓箭手齊齊向他射擊,怎奈這平安穿了三層重甲,又有大鐵盾遮身,馬頭馬身也遮有厚鐵皮,羽箭難透!
燕軍這一波拉弓動作過後,未能傷敵主將,卻被平安手下的弓箭兵反擊,射倒千餘人。
“殺賊!”
勇猛絕倫的平安突入敵陣,大刀翻飛,連斬燕將數人。燕軍千戶華聚率先被平安打爛了建製,軍不成列。隨後裨將穀允那一支兵馬也被平安殺的一敗途地,死傷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