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嚴老先生可是出了名的死板,對學生更是嚴厲到可怕,冒冒然上去問他什麼陳公子是誰,還妄圖讓他幫忙收拾那姓陳的,合適嗎?
當然不合適,人家可能壓根就不會理你,甚至直接給你來兩板子!
但是,楊聰卻一點都不害怕,因為他知道這位嚴老先生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缺錢。
其實,這位嚴老先生的身世和背景在縣學裏麵並不是什麼秘密,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屢試不第的老舉人,而且,他相當的缺錢。
他是窮苦人家出身,家裏本就沒什麼錢,考上舉人之後,他又要維持作為一個舉人老爺的麵子,又要養活一家子人,生活拮據的很,不然他也不會跑來當縣學的教書先生了。
明朝這會兒好像隻要考上舉人,這生活不說大富大貴,一般富戶的水平應該是能達到的,因為從洪武朝開始就有規定,每個舉人名下有四百畝地的免稅額度。
那麼,這位嚴老先生為什麼會生活拮據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家夥不會撈錢。
這家夥雖然姓嚴,卻沒有他本家嚴嵩那麼會貪撈錢,他和嚴嵩恰恰相反,他屬於那種最不會撈錢的那種。
就拿免稅額度來說,這免稅額度如果按官方說法也就是免去了那二十稅一的稅,按一畝地每年兩石的產量計算,四百畝地一年也就能賺四十石糧,也就是二十兩銀子,這點錢,對一個需要裝點門麵的舉人來說的確有點少了。
不過,這免稅額度其實也可以有其他的理解,因為這地免了稅朝廷基本就不會管了,那麼,這裏麵的貓膩就大了,你完全可以把這些地租給佃農種,每畝每年抽取一石的佃租。
這樣搞,利潤就大了,四百畝地一年就可以收二百兩的佃租!
這會兒大明立朝已經有一百多年了,很多事情發展到現在都變質了,很多進士、舉人,甚至是秀才名下的地都變成了這種形式,所以,一般的舉人都能達到富戶的水平,但是,也有例外。
因為這樣搞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這些地必須掏錢買下來,變成自己私有的,不然,就沒法租給佃農,抽取佃租了。
這會兒的地最少也要二十多兩一畝,四百畝地就是上萬兩,一般的舉人自然是買不起這麼多地的,那麼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就要看各人的本事了,你可以娶個有錢的老婆,也可以找人借錢,還可以想辦法謀個職位撈錢,總之,把錢湊起來,把地買下來,你就可以過上富人的生活了。
如果你想不出辦法,那就隻有將名下的免稅額度交給別人去投獻,這樣一年也收不到多少銀子,最多也不會超過二十兩,因為超過二十兩了人家還不如直接向朝廷交稅呢,投獻給你幹嘛!
這嚴老先生就屬於沒想出辦法的那種,所以,他很缺錢,為了維持舉人大老爺的顏麵,為了養活一家人,他不得不出來教書。
楊聰前世也有窮的時候,他知道沒錢的痛苦,有時候一文錢真的能難倒英雄漢,這位嚴老先生如此差錢,而自己現在又如此的有錢,想問他個問題其實並不難,甚至與其結交都不是什麼難事。
但是,他發現,以前的“自己”壓根就沒去結交過這位嚴老先生,原來這個楊聰就是個典型的敗家玩意,成天就知道跟幾個富家子弟花天酒地,正事一件都沒幹過。
交一些這樣的酒肉朋友有用嗎?
人家要比他有錢,還會跟著他混嗎?
正是因為人家沒他有錢,才會跟著他混,人家巴結他是想從他這裏獲得好處呢。
他倒好,一天就這麼傻乎乎的混日子,過得嗨的很。
這就造成了現在的局麵,除了有錢,他什麼都沒有,而且這錢還是他父母,他爺爺給的,他幹什麼都要靠家裏人,他根本不會利用自己有錢的優勢給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