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嶽字維喬,號淨峰,正德十二年進士,初授行人,因諫阻武宗南巡,被廷杖,貶為南京國子學正。
嘉靖繼位,張嶽官複原職,遷行人司右司副,後遷南京兵部武選員外郎,擢兵部郎中。
大禮議中,張嶽因與內閣首輔張璁意見不合,被貶廣西提學僉事,而後張璁又借口張嶽不用新法選貢生,將其貶為廣東鹽課提舉。
張嶽雖屢遭貶謫,並無怨言,依舊勤勉任仕,一上任就革除種種鹽務弊端,推行“以田辦鹽,以畝科稅”,使鹽務走上正軌。
嘉靖或許是看重其韌性,又或是為了警告日漸驕橫的張璁,竟然將張嶽調回都察院,充任禦史,隨後又擢其為右僉都禦史,撫治鄖陽。
應該說,嘉靖不犯糊塗的時候,眼光還算是比較好的,張嶽的確是一個清正廉潔的能臣幹吏,這點從張家舉步維艱的境況就能看出來,他是那種寧願家裏挨窮,也不願伸手去貪腐的好官。
不管是提學僉事還是鹽課提舉都是比較容易撈錢的職位,鄖陽撫治就更不用說了,他隻要稍微抬抬手,一年隨便都能進賬幾萬兩,張家也不會因為經濟緊張到處想辦法,甚至為此不惜犧牲自己女兒的幸福。
這樣清正廉潔的官員在這年頭真不多見了,嘉靖能一眼相中,足見其眼光還算是不錯的。
緊接著,又一個官員的任命,更能證明嘉靖眼光獨到之處。
這一項任命其實還和楊聰有關,因為楊聰設計,山西巡撫陳達貪腐一案暴露,陳達直接被論罪處死,山西巡撫之位就空下來了。
這會兒北元餘孽正在西北肆虐,山西巡撫之位自然不可能長期空懸,嘉靖又做出一個英明的決斷,直接擢都察院禦史,遼東巡按曾銑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巡撫山西。
這個曾銑可不得了,他雖然是個文官,卻知曉兵事,精通謀略,善於用兵,在巡按遼東期間他就平定了遼陽兵變,將遼陽的趙劓兒、廣寧的於蠻兒及撫順的叛卒頭目,悉數擒獲,懸首邊城,使得遼東因此而大定。
這麼一位能臣幹吏,其實資曆並不怎麼樣,因為曾銑是嘉靖八年的進士,幹了三年長樂知縣便升為都察院禦史,隨即便巡按遼東去了。
也就是說,曾銑總共才踏入仕途六年時間!
嘉靖八年的狀元郎羅洪先還窩在翰林院原地踏步呢,三甲出身的曾銑卻已經連升六級,直接成為封疆大吏,不得不說嘉靖的眼光真的很不錯,隻要是個人才,入了他的法眼,基本都能得到重用。
隻可惜由於張璁和夏言的刻意打壓,正德嘉靖兩朝的九位狀元,包括數十位一甲和二甲前列的才俊都沒機會入他的法眼,如果不是這樣,嘉靖前期,大明恐怕將呈現真正的盛世。
當然,也正是張璁和夏言使勁打壓這些人,他們才有出頭之日,如果讓這些人冒出頭來,基本就沒他們什麼事了。
這個曾銑,正是因為三甲出身,才沒被刻意打壓,才能展露頭角,因為三甲出身的進士基本上是不可能入內閣的,除了夏言這個奇葩,有明一朝曆史上基本沒出現過三甲進士入閣的情況。
這個曾銑也算是個奇葩了,三甲出身,六年時間便成為封疆大吏,在有明一朝的曆史上也很少見。
不過,這種事,是福是禍還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