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十四章 挖個礦真心不容易(1 / 2)

楊聰並不是工部官員,家裏也不是靠挖礦起家的,而是靠木材起家的,對采礦這個行業不了解也是正常的。

他跟王宣了解了一陣才知道,這會兒想要采礦可不容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礦山礦藏自然都是皇家的,也就是說這明朝的采礦行業都是被皇室壟斷的,或者說被太監壟斷的。

你想要采礦,首先,得有官員向皇帝上奏,提出申請,言明為什麼要采礦。

然後,皇帝會派出太監來監督采礦,也就是所謂的礦監。

這還不算完,礦監到了地方之後,想要承包礦山的土豪鄉紳必須向礦監提出申請,礦監認定了資格之後,當地的土豪鄉紳才能組織人去采礦,而且采出來的礦也不能私自售賣,必須在朝廷的監督下售賣給指定的衙門或者個人。

也就是說,整個采礦的流程都是被皇帝監督的,或者說被礦監監督的。

這是朱元璋為了防止人造反特別定下來的規矩,畢竟金銀銅鐵什麼的都是戰略物資,特別是鐵礦,如果有人私自開采出幾十萬斤甚至幾百萬斤鐵礦,然後打造成兵器,那可就不得了了。

這規矩按理來說也沒什麼問題,朝廷控製著所有礦藏的產出和銷售,的確能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打造兵器造反,一開始也的確沒出什麼問題,因為朱元璋和朱棣對太監都控製的比較嚴,他們手底下的太監都不敢怎麼張狂,後麵仁宗宣宗也比較的正常。

但是,到了明英宗正統年間,王振一朝得寵,太監便翻身做了主人,這明朝采礦製度的弊端就慢慢顯現出來了。

因為礦監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可以說,礦藏的開采完全掌控在他們手裏,太監一旦得勢,這礦就不好開了,因為你不把礦監喂飽,人家就不讓你開采。

結果就是,礦監貪汙的例子錢是越來越多,而大明的金銀銅鐵礦的產量卻越來越少。

明朝前期,大明金銀銅鐵的開采量都穩居世界第一,特別是鐵礦的開采量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好幾倍。

但是,從王振當權以後,大明的金銀銅鐵開采量便開始銳減,到了正德朝,劉瑾當權之後大明的礦產開采更是銳減的厲害,到了嘉靖朝,礦山差不多都停工了,礦工基本都沒活幹了,必須另謀出路才能維持生計,而戚家軍的主體正是失業的義烏礦工。

礦工窮的都沒辦法活下去了,隻能靠上戰場去拚命賺取生活費了,可見這大明采礦行業衰落到了什麼程度。

到了明朝後期,大明的金銀開采量甚至連小小的東瀛都比不上了,鐵礦的開采量更是一落千丈,甚至連當時比較落後的莫臥兒帝國都不如。

大明的采礦行業之所以會沒落,究其根源就是礦監貪汙太狠了,他們所要的例子錢甚至超過了礦藏開采本身的收入,也就是說,你辛辛苦苦組織礦工,製造設備去采礦,結果所有盈利都要孝敬給那些太監,自己還得賠上礦工的工錢和製造設備的費用,這種生意,誰敢做!

楊聰聽到這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尼瑪,這些太監竟然貪婪到這種程度,是不是太誇張了?

王宣見楊聰不信,幹脆令當地的匠戶帶路,帶著楊聰來到了宣化城北的懷山鐵礦,實地去看看。

這懷山鐵礦離宣化府城也就十多裏路,出了北門再往北奔行一刻鍾左右就到了。

楊聰一看懷山鐵礦的情形,終於信了,因為這鐵礦條件實在是太好了,懷山鐵礦就在一個巨型山溝裏麵,把表層的土挖開,裏麵就是鐵礦石,通往山溝的道路也修好了,開采起來容易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