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西都清化位於安南中部,元江入海口附近,距離東都升龍約三百餘裏。
原本這裏隻是個人口不到十萬的小縣,在安南根本就排不上號,但是,自從後黎朝建立之後,這裏便成為僅次於都城升龍的繁華之地,至於原因,很簡單,因為這裏是後黎朝開國君主黎利的故鄉,同時也是後黎豪門鄭氏的發源地。
安南黎氏原本就是清化豪族,鄭氏同樣也是清化有名的豪族,而後黎朝開國之君黎利的母親就是鄭氏之女,所以,後黎朝建立之後鄭氏也因此一躍成為安南僅次於皇室的豪族。
也就是說,安南鄭氏跟安南黎氏其實是姻親,相當的親,這也是鄭氏連殺兩位安南國王之後還能出任後黎朝高官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就是一家人,襄翼皇帝暴虐,他們殺之,那是清理門戶,與他人無關,至少,他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至於別人是不是這麼認為的,他們也不在乎。
這會兒鄭氏在安南的勢力著實很強,可以說僅次於莫氏,而後黎皇室卻因為他們兩家“聯合”打壓幾近滅絕,至於鄭氏這會兒所擁立的黎莊宗是不是後黎皇室後裔都還不好說呢。
鄭氏打著後黎皇室的旗號也著實獲得了很多後黎遺臣的擁戴,所以,他們被趕出安南,逃到哀牢之後又卷土重來,占領了西都清化,並屢次派使團出使大明,請求大明出手,收拾莫登庸這個叛賊。
如果大明真按曆史上的做法出手,那麼,就被鄭氏給耍了。
曆史上,大明兵部尚書毛伯溫也曾用威逼恐嚇之計迫使安南莫氏臣服,但是,莫氏臣服大明之後鄭氏卻不臣服,他們還是以後黎朝的名義與臣服大明的莫氏相抗,從而使得使安南首次進入南北朝時期,北邊是歸順大明的莫氏,南邊則是打著後黎朝幌子的鄭氏。
後麵,莫氏被滅之後,鄭氏又與安南豪族阮氏爭奪後黎朝的控製權,使得安南再次進入南北朝時期。
也就是說,這鄭氏並不是什麼恭順之臣,不管對於大明朝還是後黎朝,他們的恭順都隻是表麵上的,他們掌控安南之心甚至比莫氏還要強烈,就算莫氏投誠大明,他們也不會投誠。
對此,楊聰並不是很清楚,畢竟他前世並沒有研究過安南的曆史,不過,這會兒他卻已經動了收拾鄭氏的意圖,因為莫登庸已經向他投誠了,要迅速解決安南的問題,就必須幫莫登庸幹掉安南鄭氏。
問題這會兒他還不能擺明了出手,畢竟鄭氏曾多次代表後黎朝出使大明,大明朝堂上下這會兒都認為隻有莫氏才是安南的亂臣賊子,而鄭氏則是後黎朝的忠臣。
他如果擺明了對鄭氏動手,那就是給夏言和嚴嵩借口來收拾他呢。
那麼,怎麼辦呢,難道就如同曆史上那一般,隻收複安南莫氏,而讓安南鄭氏借著後黎朝的名義與莫氏抗衡,將安南一分為二?
楊聰當然沒這麼老實,他與莫登庸密議了一陣之後,當即便上奏朝廷,言明莫登庸願意交出安南地圖和賦役黃冊,投效大明朝廷,同時,他也在奏折中暗示,莫登庸歸附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必須尤其繼續執掌安南。
這交出安南地圖和賦役黃冊的意思就是接受大明的管轄,將藩屬國變成大明的直屬領地了,如果朝廷能夠接受,簡直不壓於重新開拓了一大片疆土。
所以,他在奏折最後建議,以類似於都司的形式兼並安南,授予莫氏都指揮使一職,世襲罔替,同時朝廷派出都指揮同知和僉事等官員,以為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