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二?柀栒? 楊門七子(1 / 2)

<()

玉淵潭邊,楊府花園,乖巧的丫鬟還在細心的嗬護著移植來的奇花異草,張貞和陸靈兒卻已經在新建成的亭台水榭中到處遊玩開了。

這裏的風景實在是太好了,湖廣山色,美不勝收,比之京城裏麵那遍地的房舍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以致張貞和陸靈兒都有點流連忘返了。

楊聰也在花園中,不過,他可沒時間欣賞此間美景,他正抱著一堆舉人名冊在那裏飛快的翻閱著呢。

他雖然對嘉靖後期的名臣有那麼一點印象,但也得找著人具體的籍貫不是,要不然,他隨便把名字報上去,萬一來了個同名同姓的人,那豈不是鬧笑話了。

這個還真不是開玩笑的,這年頭同名同姓的人多著呢,他甚至在禮部提供的舉人名錄裏麵看到了徐光啟和李如鬆這樣的“大名人”。

當然,他知道這兩位肯定都不是青史上留名的那兩位,因為那兩位都是天啟和崇禎朝的人,而這會兒是嘉靖朝,他們要活到天啟和崇禎朝,起碼都一百多歲了!

這會兒他才發現,自己著實有點托大了,一百多本厚厚的名錄那真不是開玩笑的,上麵密密麻麻的人名和簡介看得他眼睛都酸了,就算他隻是一掃而過,那也得掃一下不是,一百多本啊,翻都能翻的人手發酸。

還好,他這麼辛苦也不是沒有收獲的,在這些名錄裏麵他就翻到了不少真正的名人。

比如,張居正,湖廣荊州衛人,軍戶籍貫,嘉靖十七年中舉,這會兒還不到二十呢。

這家夥,著實厲害,竟然十二歲就考上了秀才,十七歲就中舉了,簡直就是個神童。

這個弟子他肯定是要收的,這家夥可是萬曆中興的名臣,論才能,那是整個大明曆史上都排的上號的。

又比如,譚綸,江西宜黃人,農戶子弟,嘉靖十四年中舉,這會兒也才二十來歲。

這家夥可是不可多得的帥才,雖然是進士出身,曆史上卻和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齊名,可謂文治武功,樣樣精通,這種弟子自然也不能錯過。

還有一個就是海瑞,廣東瓊州府人,亦是軍戶籍貫,其祖上海遜子乃是洪武朝的廣州衛指揮使。

這位就不用說了,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對付嚴嵩這個大貪官絕對用的上。

不過,這家夥貌似成績不怎麼好,這會兒都二十好幾了,竟然還隻是個秀才。

一個狀元郎收一個秀才為弟子,貌似有點誇張,不過也沒關係,隻要有基礎就行,楊聰當初剛穿越的是後可是童生水平,最後還不是憑借自創的科舉秘籍高中狀元。

在這堆名錄中,楊聰甚至還找到了一個熟人,這人就是一直隨身保護他的錦衣衛千戶沈煉。

這沈煉可不簡單,他嘉靖十三年就已經中舉了,隻是後麵跟了陸炳,在錦衣衛任職,又跟著他山西、南直隸、福建、廣東四處跑,生生把科舉給耽誤了。

他翻到沈煉的名字之後,當即便去征詢了一下沈煉本人的意見,沈煉當然還想繼續考科舉,畢竟這年頭文官可比武將吃香多了,錦衣衛千戶那也隻是聽上去比較嚇人而已,實際權力還沒個知縣大呢。

楊聰這在翻找名錄,王宣、唐順之等人同樣在翻找名錄,因為他們也想招收一幫弟子,把自己的本事傳承下去啊。

不過,他們跟楊聰的側重點並不一樣。

楊聰招收學生主要是奔著金榜題名去的,而推廣《格物致知之理》的責任主要還是王宣和唐順之他們身上。

所以,他們找的基本上都是那種家裏比較窮,而且屢試不第的秀才,其中尤以軍戶和匠戶居多。

這些人,如果不出意外,基本上就荒廢了。

因為這年頭讀書人太多了,而朝廷登記在冊的官員卻隻有那麼多,而且除了舉人和秀才,讀書人裏麵還有蔭生、廩生、監生等身份特殊的人,他們大多有深厚的背景,派官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這些人優先,很多時候,舉人都不一定派的到官,就更不用說秀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