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銑,字子重,浙江台州府黃岩人,商戶出身,嘉靖八年進士,曾任福建長樂知縣,都察院禦史,遼東巡按,山東巡撫等職。
他在巡按遼東和巡撫山東期間曾多次平定兵變和叛亂,可謂經驗豐富,能力出眾,而且,他有膽識,有謀略,擅於用兵,繼楊聰出任宣大總督之後,韃子也不是沒來寇過邊,但都被他率軍給擊退了。
按理來說,由這麼個人來主持收拾韃子的大計,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隻要朝廷全力支持,他還真有可能把韃子給收拾了。
可惜,朝廷,或者說嚴嵩並沒有打算全力支持他,嚴嵩之所以同意讓他來負責收拾韃子的大計,完全就是為了坑夏言呢。
曾銑可不知道這一點,收拾韃子,收複河套,一直就是他的目標,剛開始他調到山西出任巡撫的時候就曾上過《請複河套疏》,當時的宣大總督楊聰那也是雄才偉略,兩人雖不是同一陣營,在收拾韃子這件事情上還是配合的相當不錯的。
如果楊聰不被調走,兩人通力配合,還真的有可能收複河套,把韃子趕到荒蕪的漠北去,那樣一來,西北的邊患就不足為慮了。
可惜,楊聰被調去東南剿倭了,而且,楊聰調走之後相應的糧草輜重和軍需物資也逐漸向東南傾斜,他雖然有心收複河套,奈何糧餉不足,組織不了足夠的大軍,他也隻能悻悻作罷。
好不容易,等到楊聰把倭寇和海盜都剿滅了,他以為機會又來了,隻可惜,緊接著,安南那邊又出事了,楊聰又被調去西南,主持對付安南莫氏的大計了,相應的糧草輜重和軍需物資又開始向西南傾斜,他還是隻能幹等著。
緊接著,沒過多久,楊聰又把安南給平定了,大明邊境,好像就西北一地還有邊患,其他地方都已經平定了。
他以為,這下終於可以大展拳腳收複河套,將韃子趕出關外了,沒想到,作為內閣首輔的夏言卻一直調不來糧餉,他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隻能幹瞪眼而已。
原本,他以為,在宣大總督和山西巡撫任內,收複河套,收拾韃子怕是沒有指望了,卻不曾想,他在這蹉跎了將近十年,等到都快絕望的時候,夏言突然派人通知他,糧餉馬上就要有了,趕緊的,上奏,再請收複河套,你想召集多少邊軍,需要多少糧餉,隻管提!
這一下,著實把他給激動的不行了,盼星星,盼月亮,總算是把糧餉給盼來了。
他當即便寫了封《重論複河套疏》,將收複河套的計劃全盤甚至後續抵禦關外韃子的計劃全盤奉上。
說實話,如果朝廷真能按他說的來,給他足夠的支持,這西北邊患還真有可能被他給解決了。
隻可惜,這隻是嚴嵩的連環計而已!
他是雄心勃勃,想大幹一場,嚴嵩卻壓根就沒打算給他提供足夠的糧餉。
這《重論複河套疏》一奏上去,夏言倒是興奮的不行了。
他當這內閣首輔多年,雖說一直兢兢業業,克己奉公,沒出過什麼紕漏,但是,要論功績,卻是一點皆無。
東南的倭寇和海盜雖然被剿滅了,但是,跟他沒有關係,因為那是人家楊聰所為,就算要論功績,那也是陽明一脈的。
安南雖然收複了,跟他還是沒有關係,因為那還是人家楊聰所為,他壓根就沒出什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