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安侯這個名字,的確不錯,不過,楊聰看到奏折之後心情卻怎麼也好不起來。
嘉靖這次的確夠意思了,一把就賞了他個侯爵,而且,其他有功之臣皆有升遷作為獎賞,但是,聖旨中其他內容就有點操蛋了。
收複西套之策竟然被否了,嘉靖的意思,朝廷負擔不起如此曠日持久的大戰,而且,西北戰事已然讓朝廷財政吃緊,嘉靖還讓他即刻裁軍,將西北邊軍裁撤到六萬,每個邊鎮一萬!
楊聰可以肯定,這不是嘉靖的意思,而是嚴嵩的意思!
朝廷財政吃緊怎麼了?
這很正常啊。
大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又怎麼了?
這也很正常啊。
有時候,打仗就是這樣,需要動用舉國之力來支持,造成暫時的困難,那是很正常的。
但是,打完仗之後就好了,甚至會比打仗之前更好。
就好比這次,如果收複了西套,韃子便沒了繁衍生息之地,沒了繁衍生息之地,韃子必然會慢慢走向衰落,韃子衰落了,大明西北邊患就有望徹底解決了,今後就不必花費大筆開銷來維持龐大的邊軍了。
這個賬很容易算,下點狠心,勒緊褲腰帶過幾年,今後就能高枕無憂了,一年省個幾十萬兩甚至上百萬兩出來都不是問題,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這是顯而易見的。
嘉靖會想不通這點嗎?
他要想不通這點,那就真是個傻子了。
關鍵問題在於,有人不讓他這麼想,或者,有人刻意誤導他往別的方向想。
這糊塗蛋,也太容易糊弄了,怎麼辦呢?
真的就此罷手,裁撤邊軍嗎?
楊聰真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個時候,士氣正旺,如果不趁機一鼓作氣收複西套,再蹉跎個幾年,誰知道到時候又是什麼情況。
他想了想,還是寫了封奏折,爭取了一下。
當然,他並不是說他想抗旨不遵,他隻是詳細分析了一下西北的形勢,論述了一下現在出兵的好處。
這份奏折中他也用了些誇張的手法,忽悠了嘉靖一番。
比如,這一次韃子主力其實並沒有什麼損失,他卻誇張的說,韃子死傷慘重,沒有幾年都回不過勁來。
又比如,韃靼部其實早就在西套地區繁衍生息很多年了,他卻說韃子是狼狽逃竄過去的,人地生疏,沒有幾年根本就安定不下來。
總之,他的意思就是,這個時候是出兵的最佳時機,錯過了這個機會,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嚴嵩收到奏折,心中不由冷笑不已。
他可不管什麼韃子,什麼時機,他隻管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
楊聰繼續主政西北,顯然對他是極其不利的,如果讓楊聰一舉收複了西套,把韃子打得屁滾尿流,那又是大功一件,不說楊聰會獲得什麼賞賜,楊聰手下那幫親信都不得了。
這一次,楊聰刻意提攜的那些人可都加官晉級了,再讓他們立個大功,那一個個都要竄到六部侍郎甚至六部尚書的高位了,如果真讓他們都竄上來,那還得了,這朝堂之上還不成了楊聰的天下!
所以,不管怎麼說,也不能再讓楊聰立功了。
那麼,怎麼忽悠嘉靖,不讓其同意楊聰收複西套呢?
這個,其實也不難,他想了想,隨即便提起筆來,在票擬上留下了四個字,“驕兵必敗”!
有時候,好奇心不但能害死貓,還能讓人不經意中了別人的圈套。
嘉靖看到奏折,果然被勾起了好奇心。
楊聰說的,時機是如此的好,好到簡直不能再好了,嚴嵩為什麼來個“驕兵必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