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答汗十分清楚,他根本就沒法修築防線抵禦大明的入侵,無奈之下,他隻能下令放棄離鬆山堡最近的兩片小草原,將牧民安置到他處,同時命人將各處草原通往鬆山堡的路徑全部挖斷。
這點小伎倆自然難不倒俞大猷和湯克寬,路挖斷了,填上便是,最多也就多費一兩天工夫而已。
劫掠這種事,有時候的確會上癮,自從前兩次成功之後,明軍劫掠的頻率是越來越頻繁了。
以前韃子入寇大明邊鎮還是一年一次又或者一年兩次,明軍卻是一個月一次甚至一個月兩次,而且,明軍還謹慎的很,每次至少都是五萬人馬,戰車炮車什麼的全帶上,糧食也裝戰車上,根本就不用後方運送。
俺答汗拿這些明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憑借本部五萬精騎,根本就沒法跟明軍五萬車兵打,召集其他部落人馬也不行,因為他們集結速度太慢了,他這邊還沒把人馬集結好呢,明軍便已劫掠完畢,揚長而去。
如此反複,幾次三番,不到半年時間,韃靼部所有部族上百年時間培育出來的牛羊硬是被明軍搶去了大半。
這個時候俺答汗倒是不用擔心草原上的牧草不夠了,因為他們剩下的牛羊本就沒多少了,問題,沒了牛羊,他手下的牧民又吃什麼?
草原上原本就不出產糧食,平時他們也就是靠著牛奶、羊奶夾雜一些雜糧充饑,這會兒牛羊都沒了,他們還能吃什麼,吃草嗎?
這個顯然是不現實的,牛羊可以靠牧草填飽肚子,人卻不行,這會兒,他甚至想進行遷徙都不行了,因為他們都沒有足夠的牛羊在路上吃了。
無奈之下,俺答汗隻有派出使者,向大明求和。
這種事情,並不罕見,打不過就求和唄,隻要敵人能饒過這一回,他們又能繼續繁衍生息了,待到他們力量再次變得強大了,再跟人家打唄。
草原上的部落向來如此,明軍也不是沒幹過這種事,以前仇鸞總督西北的時候都不知道向他們求過幾次和了。
俺答汗並不認為這是什麼恥辱的事情,求和並不代表投降,打不過就求和,正常的很。
楊聰卻沒想到,一代梟雄竟然會派人來求和。
這天,他正在鬆山城中與眾將核對賬目,準備把最近一次劫掠所得分給手下將士呢,親衛突然來報:“報,俺答汗使者趙全求見。”
趙全?
此人楊聰倒是略有耳聞。
這趙全原本是大同右衛一名普通屯衛,因不堪當時邊軍將領的欺壓,逃入北元韃靼部。
這家夥雖然是名普通屯衛,卻讀了不少書,而且對於農田耕種頗有些研究。
他逃入韃靼部之後逐漸得到俺答汗的重用,並開始帶領韃靼部擄去的漢民在東套土地最為肥沃之處開荒種地,為俺答汗生產糧食。
據說,韃靼部全盛時期,他手底下足有五萬漢民,出產的糧食更是足夠韃靼部將士食用,可以說,韃靼部之所以能四處征討,征服漠南諸部,他居功至偉,因此,俺答汗對其相當的器重,甚至將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交給其教導。
這家夥,這會兒雖然掛著軍師之名,卻差不多成為韃靼部的太師了。
也就是說,這家夥在韃靼部的地位就相當於當初也先在瓦剌的地位,可以說位高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