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一三九章 嘴上的強者(1 / 2)

<

乾清宮,禦書房,永慶手捧楊聰寫來的密信,神情略顯激動。

韃子終於降了,西北之患就要解決了!

這一次,韃子可不是假降,因為楊聰要求他們賠償戰馬,他們都同意了。

多少年了,自大明立朝開始,西北就從未安寧過,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更是被韃子打得抬不起頭來,這一百多年來,大明可謂疲於應付,受盡屈辱。

這一下,韃子終於降了,曆代先帝沒做成的事情,終於要在他手裏完成了,他怎能不激動。

不過,楊聰的信中並非全是好消息,韃子是答應歸順大明了,但卻不是沒有條件的。

至於封王什麼的,那都不算什麼,大明封給韃子的王爵那純粹就是一種稱呼,並沒有任何實質意義,關鍵問題在於,韃子要求開通馬市,這個就有點麻煩了。

按楊聰的說法,開通馬市更有利於掌控韃子,讓韃子依賴於大明,但是,有很多朝臣肯定不會這麼想。

大明朝堂的官員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還喜歡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有時候甚至當皇帝的他們都要強迫。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那是憂國憂民又或為國為民,實際上,他們就是在抬杠。

比如韃子的問題,如果讓人去收拾,估計沒幾個人敢去,也沒人能收拾的了,但是,別人去了之後,不管取得了優勢又或暫時處於劣勢,他們都有話說,而且聲音還不小。

就好像,邊關的將領和統帥那都是傀儡,都得聽他們擺布一般。

這毛病,著實有點惡心,但大明朝堂從來就不乏這種嘴上的強者。

楊聰甚至在密信中建議,凡是這種有事躲一邊,沒事胡叨叨的朝臣,都暗中給他們記上,一旦這種人犯錯,那就一棍子撲死,絕不姑息。

這辦法的確不錯,起碼,冒出頭來的大多會被收拾掉,大明朝堂也能安靜一點,但是,這些都是後話,永慶也不可能在人家犯顏直諫的之時便出手將人家給收拾了,要是他這樣做,那就正中那些人下懷了。

因為不管是廷杖還是革職查辦,甚或打入詔獄,很多“賤骨頭”都趨之若鶩,在他們看來,這些就是博取名聲的捷徑,他們,完全可以借此把自己吹噓成為國為民不畏生死的“忠良”!

說實話,永慶帝還真有點怕這種朝臣,因為但凡這種朝臣那都是腦袋一根筋,油鹽不進,說什麼都沒用,甚至弄死他們都沒用!

還好,楊聰在密信的最後給出了提示,如有問題,可召徐階和張居正前來商議。

永慶看完密信,當即便傳下口諭,命徐階和張居正前來覲見。

這兩人都已被楊聰提拔為內閣大學士,就在皇宮裏的內閣值房當值,傳召起來倒是方便的很。

不一刻,這兩人便聯袂而來,君臣一番見禮之後,永慶便略帶激動道:“恩師來信了,韃子終於熬不住了,要投降了。”

張居正聞言,同樣有些激動道:“太好了,這一下西北邊患終於解決了。”

徐階聞言,卻是沉吟不語,臉上任何表情皆無。

這就是楊聰讓永慶找兩人商議的原因,這兩人,一個銳意進取,一個器量深沉,正好形成互補。

永慶緊接著又解釋道:“不過,韃子也不是沒有條件的,俺答汗想要朕給其封個王爵,同時,還想大明能開通馬市。這封王什麼的倒是有例可循,根本就不算什麼。這開通馬市就有點麻煩了,恩師的意思,開通馬市有利於掌控韃子,你們覺得利弊若何?”

張居正當即便毫不猶豫的讚同道:“恩師說的很有道理,這韃子怕是以為開通馬市之後便能從大明獲得生存物資,有利於他們繁衍生息,須不知,今時不同往日,在火槍和火炮麵前,他們就算繁衍再多的人口,操練再多的騎兵,那都是假的,隻要我們始終保持火器上的優勢,他們就永無翻身之日。而開通馬市最大的好處就在於,韃子不知不覺便會依賴於大明,而且,這種依賴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越來越嚴重,要知道,他們繁衍出來的人口大多是靠著大明的糧食養活的,一旦大明斷了他們的糧,他們人口越多便越無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