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如果發現大森城根本就不可能拿下,肯定會選擇退兵,這點俞大猷早有預料,任誰也不是傻子,不可能在明知沒有一點希望的情況下還留下來跟人死磕。
為此,他專門安排了一組斥候,十二個時辰輪流盯著倭寇的大營,白天就用望遠鏡在城牆上盯著,晚上則趁夜色抵近偵查,總之一句話,一旦發現倭寇有撤退的跡象,立馬向他彙報。
織田信長哪裏能想得到城裏的明軍還會專門盯著他們撤退與否,就算他想到了,也不會怎麼放在心上,畢竟,他們雖然傷亡慘重,整個大營還是有將近十萬人馬,而城中的明軍撐死也就萬人左右,一萬對十萬,守在城裏他是拿人家沒辦法,如果明軍膽敢追出城來,他絕對會毫不猶豫的率軍反擊。
開玩笑呢,到了野外,十萬人馬還幹不過一萬人馬嗎?
俞大猷的確是打算出城突襲,一旦倭寇撤退,他便率軍出城,給人家來個猛烈的突襲。
這個想法貌似有點危險,其實不然,因為倭寇一旦決定撤退,士氣肯定低迷,隻要選擇的時機恰當,倭寇就是兵敗如山倒,根本就無力抵擋。
這跟人數多寡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說白了就是個軍心士氣,士氣都沒了,再多人馬又有什麼用?
當然,要想一舉將倭寇擊潰,出擊的時機相當的關鍵,更重要的,還要防止人家使詐,如果人家是假撤退,引誘你出城,你再傻乎乎的衝出去,那跟尋死基本沒什麼區別。
這種錯誤俞大猷當然不會犯,他收到倭寇準備撤退的消息之後便跑城門樓上,舉起望遠鏡仔細觀察起來。
看了不一會兒,他便明白了,倭寇,這是真要撤退了,因為人家都把帳篷拆了,開始打包了。
如果是假撤退,帳篷可能同樣會拆,但是,絕對不可能認認真真的打包起來。
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倭寇是真的要跑了,他當即毫不猶豫的下令道:“傳令,命火炮手將所有火炮抬下城牆,裝上炮車。”
這兩百多斤的火炮威力是比幾十斤的虎蹲炮大多了,但移動起來也麻煩多了,沒有炮車的情況下根本就不可能拉到野外去跟人對戰,就算是上下城牆,也得幾個人合力才能抬的動。
還好,明軍的火炮手對於移動火炮這活計也是相當熟練的,五個人合力,抬起火炮來,速度並不慢。
很快,上千門火炮便被抬下城牆,裝上了炮車。
俞大猷依舊在城牆上緊緊的盯著倭寇大營,直到所有倭寇都收拾的差不多了,已然開始集合隊伍準備跑路了,他才不慌不忙的下令道:“傳令,所有火槍手下城牆,推出戰車,準備出擊。”
這家夥,城外還有將近十萬大軍呢,他這一下令,城牆上基本就沒人了,如果倭寇趁機發動進攻,他們絕對會手忙腳亂,說不定,倭寇還能趁此機會攻上城牆呢。
可惜,織田信長壓根就沒有想過要玩什麼假撤退,他哪裏能想得到城裏的明軍竟然這麼大的膽子,竟然敢以一萬人馬追擊十萬人馬。
這會兒他正呆呆的站在大營中,思考著今後的大計呢。
他可是雄心壯誌想一統東瀛的梟雄,這次大森城之戰對他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這種打擊,不但體現在人員的傷亡上,更體現在各路諸侯的臉上。
以前,各路諸侯雖然看上去有點大咧咧的,對他並不怎麼服氣,其實,內心裏對他還是相當懼怕的,可以說,他就是公認的東國第一名將,在整個京都四周和本州東部他就是最強的,甚至,光憑這名氣,他便能壓服部分諸侯,兵不血刃便能讓他們屈服。
不過,經此一戰,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這一仗,打得著實太窩囊了,他這名將之名恐怕已經成為一個笑柄,想不戰而屈人之兵,恐怕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