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總有一批人被好事者成為“精英階級”。問題是,我們如何給“精英”下一個準確地定義呢?換句話,當我們要進行一向針對“精英階級”的研究時,我們如何判斷什麼樣的人屬於“精英階級”以及什麼樣的人不屬於精英階級呢?
類似這樣攜帶抽象概念的問題,在011年之前不知讓多少華夏國的經濟學家叫苦不迭。當你想研究價值觀如何影響收入的時候,你如何量化價值觀?當你研究社會關係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時,你如何量化社會關係?
今,徐憐決定在最後一篇論文中,提前兩年為華夏經濟學界解開這個難題。因此,這篇論文,可能是他今最不能敷衍的一篇論文。
深呼吸、閉眼、而後揉了揉太陽穴。再睜開眼後,徐憐飛速地在屏幕上打下這樣一個標題——
《結構方程模型——因子分析和路徑分析這兩種古典的經濟學方法互相結合、浴火重生的產物!》
這篇論文,徐憐決定獨創。前世011年才在華夏經濟學界掀起軒然大波的結構方程模型,實際上是徐憐在讀博士期間最擅長、也是最為經常使用的一個研究方法,所以徐憐寫起來同樣是相當地順手。
而就在徐憐寫作他這次的最後一篇論文時,華夏國漢昌市的一棟外觀頗有民國風範的房子裏,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在挑燈整理他今全的工作。
這位老人,正是漢昌大學經濟學係的孔樹僧教授。年過七十的他本應該已經退休,但作為華夏宏觀政策領域的一代宗師、到底還是架不住學校對他的再三挽留,於是答應了返聘的邀請,繼續回到了漢昌大學工作。
在備忘錄上打了一個勾,正準備離開辦公室,孔教授卻突然聽到了手機“叮叮”兩聲響,原來是收到了一條短信。
掏出手機看了一眼,是《華夏政策研究》的編輯給自己發來的,是有外籍華人學者給雜誌投了篇稿,因此才會在傍晚快下班的時候叨擾自己。
哦,審稿啊!孔樹森又坐了下來,戴上了自己那厚重的老花鏡,順手打開了電腦。
果然有一篇論文躺在郵箱的收件箱裏。
孔樹僧雙擊打開了論文,下意識地瞥了一眼作者的信息。
徐憐?不認識。但是“北府大學環境經濟學研究室特聘研究員”這個標簽還是讓他上了心。
想必是這兩年新出頭的青年才俊吧,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到祖國做貢獻啊。孔教授心想。
《電力補貼究竟應該發給誰?——基於一種簡單效用函數的實證研究》。
看到這個標題,孔教授有些納悶。效用函數怎麼用來研究政府補貼了?
當然,他也沒有就此簡單地給這篇論文下定論,而是又往下讀了下去。
誰知道,這一讀,他就再也挪不開雙眼…
“妙啊!妙啊!”二十分鍾後,看文論文的孔樹僧接連感歎了兩聲。他是在沒料到,這篇論文的作者僅僅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這樣最基礎的知識就論證了一個複雜的財政補貼問題。
他是怎麼想到從電費支出比例入手,去構建效用函數的?孔樹僧連忙拿起了筆,在紙上進行了一次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