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禪宗是沒什麼可分享的,有所圖、有所追求的時候,都是落於“有”,落於“有”的話,就不會究竟,不究竟就得不到徹底的解脫,得不到宇宙間那種真正的智慧。禪宗是希望我們不著一切相,所以我這個提綱寫也是白寫。隻是給大家一個啟發吧!

我是這樣寫的:禪修是開啟世間至高智慧的一把鑰匙;禪修能放下困擾,得到一份清涼;禪修能打開心量,得到一份無限的世界;禪修能放下我執,得到一種超脫;禪修能回歸本然,得到一個真實的自我;禪修能轉變觀點,得到大自在的一種超然境界。

對於你們做事業的人來講,這些東西都是一種期待。往往在你渴望得到這一份期待已久的狀態時,卻總是離它很遠很遠。而“禪”恰恰是通向我們這份期待的一扇門,是達到願望的最佳鑰匙。就像我們現在的人認為空氣、水一點都不值錢,但是我們要得到它確實不容易。我覺得禪就像新鮮的空氣和純淨的水一樣,當你得到它的時候,它就價值連城。我們生活中所碰到的任何問題通過禪修都能得到解決。我不是誇大其詞,但確實需要我們全身心地去體驗和印證它,最後才能得到。我每次在外麵跟大家分享的時候,教他們回去怎麼做,但實際上真正落實到行動的卻很少。雖然現在的交通各個方麵都很方便,但想見到大家沒見過的那種奇特景觀,你一定要付出很多的代價才行。禪修也是這樣。大家來這裏體驗了兩天,不要想著好像已經修過禪了,回去以後所有的事情都能解決。我告訴你那是不可能的。那怎麼樣才能解決呢?回去以後要不斷地修禪,哪怕你再沒時間,隻修一刹那、一分鍾,在這一分鍾內,你那顆心得到清淨的時候,你就跟宇宙最直接的那種東西得到對接。隻有對接了才能找到宇宙的規律,才能了解事物的發展,才能明白如何活著、如何做事情、如何處理身邊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得到一個智慧的答案。在得不到對接的時候,就限製在自己所理解的世界裏麵。

大家看過一本叫《秘密》的書嗎?它講了世界上從古至今的成功人士,包括那些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大政治家,實際都是明白了宇宙規律的人。我們覺得這種規律好像看看書就明白,別人跟你講你也都知道,但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卻總是相差十萬八千裏。因為我們沒有這樣去做、沒有這樣去付出、沒有這樣去體驗和實踐,所以我們永遠跟這個事物成功的規律離得很遠很遠。我們經常抱怨:我學了那麼長時間的佛、看了那麼多的經書、參加過那麼多次禪修,為什麼我的事業一直都做不起來?這個和你參加多少次禪修、念過多少經、蓋過多少廟都沒什麼關係。而是要把那種真正認識事物本質的規律掌握住了,這種掌握不是認識到、了解到就行。

在這兩天裏,為什麼要求大家時刻處於禪定的狀態呢?實際上就是讓我們的“心”清淨下來,我們的意識、言行等所有的東西,都能在感知當下的過程中去體驗這樣的一種生活境界。當你沒有這樣去體驗的時候,你的心是分離的,是掛礙的,永遠是漂浮在外麵的。你們看過張德芬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沒有?在這本書裏講到:如果一個人時刻能跟他的“真我”作對接的時候,會發現所有的困惑都能迎刃而解。

我經常打一個比方,中國在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很多企業家由於偶然的機會成功了,得到第一桶金,他覺得這套方法很實用,然後一直用這個方法。當碰到加入世貿、遭遇金融風暴的時候,他就傻了。我們把偶然成功的企業家叫做無頭蒼蠅,他們被人家關到一個玻璃瓶裏麵,亂撞撞到了瓶口,這樣成功的時候,他們是不知道成功的規律的,所以總是認為按原來的方法做就能成功。世界上非常成功的那些大企業,他們的成功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的。鬆下幸之助每隔一段時間都跑到寺院裏麵去禪修,他會把公司所有的事情放下。當他把外麵所有的東西都放下,去關注內心狀態的時候,捕捉到的信息就會比較真實。回去的時候我會送一本書給大家,是稻盛和夫的《活法》。這個人一生創立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第一個五百強企業創立好之後,竟然出家了三年,然後又回來創立了一個五百強企業。他把自己一生中這樣做事情的心得體會融彙成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