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瞬即逝,很快就來到了八月底。
也不知道是魔都的夏天太過炙熱讓人不願意出門,還是事情本就不多,這一段時間以來,向南總算是在工作室裏安安靜靜地過了一個多月。
當然,盡管每天都是在住處與工作室之間往返,但他也依舊一刻不得閑,先是按照老師江易鴻的吩咐,將之前在“南海一號”博物館修複宋代曜變天目盞的過程重新整理了一番,寫了一篇論文《宋代曜變天目盞曜變斑紋仿釉機理探尋》。
不僅僅是如此,向南還將在魔都古陶瓷中心修複的宋代金毫建盞以及在“南海一號”博物館中修複的宋代銀毫建盞,又重新整理出了第二篇論文《宋代兔毫建盞中的兔毫仿製研究》。
向南論文寫得偏少,為了這兩篇論文,可謂是絞盡了腦汁,到最後,隻能求助自己名義上的“師兄”,江易鴻的另一位學生張衛雨,他在古陶瓷修複的理論研究方麵,還是很有一套的,隻是在實操上並不擅長罷了。
張衛雨如今也即將碩士畢業,正忙著準備考博,對於向南的求助,他也沒有推脫,將向南絞盡腦汁寫就的這兩篇論文初稿拿了過去,也沒怎麼修改,僅僅隻是調整了一下結構順序,便讓原本看起來有些混亂的行文,一下子就變得條理清晰了起來。
等到張衛雨整理過一遍之後,向南這才將《宋代曜變天目盞曜變斑紋仿釉機理探尋》和《宋代兔毫建盞中的兔毫仿製研究》兩篇論文,一並交給了江易鴻,然後他便不再去管這事兒了。
這兩篇論文雖然每篇隻有短短的三千字,但卻耗費了向南整整一個月的睡前時間,如今總算是完結了,至於發表一事,自然會有江易鴻來負責。
作為華夏古陶瓷修複第一人,江易鴻在多家國家級文物修複類期刊上都掛了名譽編委的頭銜,而且自己也是個著作等身的大人物,這兩篇論文究竟適合在哪個期刊上發表,他比向南要懂得多了。
“還是修複文物要輕鬆得多了。”
向南長舒了一口氣,這段時間裏,他已經將出國那段時間積攢下來的,指定由他來修複的古陶瓷器物和古書畫,全都清掃一空,甚至,還有多餘的時間去指導一下實習生。
就在一個月前,江易鴻從魔都藝術學院裏,安排了兩名頗為優秀的學生,到向南的古陶瓷修複室裏來實習。
這兩名學生,都是江易鴻頗為看好的苗子,而且也沒打算進博物館,於是便都被安排進了向南的工作室裏。
“過幾天,我也得回學校去報到了。”
直博生雖然不用天天留在學校裏,但該報到的時候還是得去報到,再不濟,也得回學校看望一下自己的直博導師孫福民了。
向南靠在床頭,沒有玩手機遊戲,而是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也是時候回家看望一下老爸老媽了,都好幾個月沒回去了。”
電話倒是每個星期都會打一次,老媽雖然有些囉嗦,但由於自己長時間不在家裏,隔一段時間沒聽到這嘮叨聲,反倒是有些懷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