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先生,您製定的這份文物保護與修複方案,我們十分讚同。”
第二天上午,阿德裏安在辦公室裏再次和向南、鄒金童兩個人碰麵,他拿起手中的那份修複方案,一臉誠懇地說道,
“不過,有個環節我們還需要確定一下,那就是《圓明園四十景圖》畫麵缺失的部分,不需要接筆,隻做全色就可以了。”
對於一張破損的古畫,修複好之後,畫麵缺失的部分該不該接筆補全,古書畫修複界一直存在不同觀點的交鋒,至今仍沒有統一的標準來遵循。
當下的普遍做法是,一些古書畫修複師會傾向於在破損處進行補筆,而西方一些博物館采取的做法是隻有全色沒有補筆。
華夏知名書畫鑒定家、書畫大家謝稚柳先生曾說過,西方修複不全色不接筆,是因為他們沒有華夏書畫接筆的技能,“如果說我們一千多年以來收藏、留下來的書畫,修複時不去全色、不去接筆,全是斑斑駁駁的,這種書畫還會有人收藏嗎?博物館還怎麼展出?”
而在西方絕大多數博物館裏,隻有全色沒有補筆,他們認為“再怎麼厲害的臨摹高手都不是藝術家本人,我們不能代表藝術家本人連接畫意,我們隻能將僅存的畫意好好保存,再用折中的方法全色到一個不幹擾觀者看畫的程度。”
事實上,書畫修複在華夏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全色接筆這種技術一直都是存在的,這是華夏人的傳統,自然是不能丟的。
如果讓向南來決定,他當然會遵循華夏的傳統,但他也不會勉強阿德裏安一定要接受自己的立場。
因此,聽到對方的要求後,向南點了點頭,說道:“這當然沒問題。”
“那……如果向先生方便的話,我們今天就可以開始修複了。”
阿德裏安舉起手做了一個手勢,然後笑著說道,“您之前要求的單獨修複室,也已經準備好了。”
說著,他便帶著向南和鄒金童,來到了一個比之前看的那個修複室小了差不多一半的辦公室,在裏麵看了一圈,阿德裏安這才轉頭對向南說道,
“這個地方,原先也是古書畫修複室,後來覺得地方小了,就把古書畫修複室搬到樓下去了。這裏工作台什麼的,都是現成的,如果還有什麼需要,可以告訴給門外的圖書館工作人員。”
阿德裏安抬手指了指站在門外的一個工作人員,又接著說道,“向先生在修複文物時,會有兩個工作人員候在門外,他們在這段時間的主要任務,就是聽從你的安排。”
阿德裏安在介紹情況的時候,向南也在辦公室裏四處打量了一番,實際上辦公室裏麵很幹淨,除了一張大紅長案擺在裏麵,就隻有一個落地櫃靠牆而立。
櫃子裏麵分上中下三層,最上層放著放著酒精、雙氧水、0.5%高錳酸鉀溶液、蜂蜜、白芨和麵粉等材料;中間層放著一些諸如白色的毛筆、羊毛巾、排刷、馬蹄刀和小噴壺之類的工具,最下層則放著各種年份的紙張。
向南就隻是隨便瞄了幾眼,心裏麵就已經很滿意了,這裏工具和材料大部分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