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視頻會議 (更新完畢)(1 / 2)

<()

加利特當然不會知道,在向南的眼裏,所有的古書畫都可以分為兩種,不是價格高低,而是無需修複的古書畫和待修複的古書畫。

對於一幅亟需要修複的古書畫而言,最迫切的問題不是該如何好好保護它,而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去“救治”它。

這就如同一個瀕臨絕境的病人,醫生要做的就是如何保住他的命,在和死神爭分奪秒的時刻,誰還會在乎他的身份?

向南將《木石圖》的畫芯淋透了之後,又從工具櫃裏取來一條全新的羊毛巾,一點點地將畫芯上多餘的水分吸幹。

之後,再重新來一次。

加利特站在一旁看了一會兒之後,便悄悄轉身離開了修複室。

他可不是沒什麼事幹的悠閑小老頭,哪怕是在家裏,他還有很多工作上的事情需要操心。

至於文物修複,專業上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吧,他隻需要看到結果就可以了。

加利特的離開,向南注意到了,但沒有在意,依然埋頭做著自己的事情,而鄒金童則是端了一把椅子,老老實實地坐在一旁,認真觀摩學習。

清洗了兩三遍,《木石圖》被弄花了的“臉”總算是露出了真麵目。

整幅畫內容很簡單,是一株枯木狀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蝸牛,怪石後伸出星點矮竹。用筆看似疏野草草,不求形似,其實行筆的輕重緩急,盤根錯節,都流露出作者很深的毛筆功底。

這幅畫,是北宋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曾親往蕭縣聖泉寺時所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

蘇軾平生嗜作枯木怪石,是因為“怪怪奇奇,蓋是描寫胸中磊落不平之氣,以玩世者也”。這跟他一生仕途跌宕,在新舊黨爭中屢遭打擊的原因,有很大的關係。

在畫麵的右側,是米芾的題跋:

四十誰雲是,三年不製衣。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大家,他與蘇軾、黃庭堅和蔡襄因為在書法上的成就,被並成為“宋四家”。

米芾比蘇軾小15歲,但卻是蘇軾一生中的摯友。

他簡短的題跋,似乎在回顧蘇軾的一生、蘇軾晚年傾於自省的狀態、以及他們意義深遠的友誼之重要性,而米芾連綿起伏的筆觸和他細心平衡的字形與規律,也足以讓他所書的題跋稱得上是一幅獨立傑作。

蘇軾與米芾的相知相惜,可從他們這兩幅配在一起的傑作略知一二。“蘇米合璧”,不僅突顯了《木石圖》這幅畫曆史上的地位,也標誌了世界文化中的光榮一刻。

等到《木石圖》畫芯上的水分稍幹,向南便伸出雙手,小心翼翼地捏著這幅畫的兩個角,將它翻了一麵,讓畫芯背麵朝上。

接下來的一步,就是揭覆背紙了。

向南取來一隻小噴壺,往裏麵裝上水,正準備往畫芯背麵噴水,放在口袋裏的手機忽然震動了一下。

他抬起手腕看了看時間,已經是巴裏斯時間上午十點半了,魔都那邊剛好到了下班的點。

想起上午跟康正勇說起過要開個視頻會議,向南便放下手中的活,將手擦幹淨,然後拿出手機來,點開微信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