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篇長文的發表之日起,李楓在經濟界的地位就算是正式奠定了。
以後他再也不是經濟圈的小字輩,可以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這篇關於互聯網投資的長文,可以說是行業中的一顆重磅炸彈,讓業界對於互聯網的認識,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
雖然雜誌是十號正式發行,不過業內的一些重要人士已經收到了,其中就包括了大華基金的董事長徐晉林。
徐晉林作為李長風的好友,跟謝長庚一樣,幾乎是在第一時間收到了今年第三期的《經濟家》雜誌。
今天的工作不算太忙,處理完手頭的幾項日常工作之後,徐晉林點上一根雪茄,慢悠悠地翻開雜誌,想要看看這新春第一期雜誌為2002年的經濟將有怎樣的定調。
結果他翻到了首頁的萬字長文,作者欄中赫然寫著謝長庚以及助理作者李楓的名字。
謝長庚作為徐晉林的老朋友,他的文章能登上雜誌並不稀奇,不過後麵的助理作者李楓是個什麼鬼?!
徐晉林放下雪茄,連抽煙的興趣都沒了。
他喝了一口紅茶,細細一想,難怪酒會那天,李長風專門跑來找了謝長庚,甚至還和李楓那小子做了簡短的交流,原來是為了這事。
這麼看來,他還是真低估了李楓這小子的實力。
徐晉林對於《經濟家》雜誌社再了解不過了,這本雜誌作為當今華夏的頂級期刊,其地位之高,無出其右。
這樣的頂級雜誌,要想在上麵發表一篇文章是非常非常困難的,通常情況下,國內的頂級經濟學家,每年也頂多隻能發表一篇文章,甚至連大多數知名經濟學家,都沒有這這份期刊上露臉的機會。
徐晉林的大華基金公司,其首席經濟學家也沒有在上麵發表文章的機會。
麵對如何嚴苛的稿件錄取要求,李楓的助理作者名字居然能加上,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跡。
要知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經濟家》雜誌是不可能添加助理作者名字的,因為所有的作者姓名隻要一上了這份頂級期刊,立馬就會被整個經濟界關注,這其中不僅僅是來自國內的關注,甚至連國外的學術機構都會密切關注。
而李楓隻是一個普通學生,別說是碩士博士,就算是本科學曆都沒有,這樣的情況下,《經濟家》雜誌社怎麼可能將他的名字印上去?這不可能,絕對超出了通常的情況。
徐晉林在震驚之餘,大腦開始飛速運轉,想來想去,唯一的可能就是,這篇文章真正的作者是李楓,謝長庚才是掛名作者。
因為隻有這樣,老謝才願意將助理作者的署名權給他,要是這篇文章的主要思路來自謝長庚自身,那他完全有權力單獨署名,把李楓的名字抹去。
而這篇文章的內容也相當超前,許多論點非常新穎,在當今的理論界和真實的市場運作中還沒有碰到過。
徐晉林很了解謝長庚,以老謝的學術能力,要想做出這樣的超前理論分析,恐怕還有一定難度,畢竟老謝的強項不在行業前瞻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