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經濟家》雜誌社的李長風可是忙得不可開交。
進入了年底,對於2002年的年度經濟總結分析,以及指定2003年的征稿計劃已經是迫在眉睫。
而且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對2002年度《經濟家》雜誌優秀文章的評選。
這項評選工作已經持續了三年,以往幾年的年度金獎文章評選,都引起了學術界和經濟界的廣泛關注。
可以說《經濟家》雜誌的年度金獎文章,其意味就是當年度中文經濟類文章中的第一名。
《經濟家》雜誌作為全球頂級經濟類期刊,刊載在其上的文章,幾乎篇篇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而每一期的重磅萬字長文更是不用說,甚至能影響到國家乃至全球各國的經濟政策。
而年度金獎文章,更是皇冠上的明珠,是《經濟家》雜誌的年度精華。
前兩年的金獎文章都受到了全球範圍內的關注,甚至直接影響了整個經濟環境的發展。
而今年的評選工作比起往年更加複雜,一方麵是今年的《經濟家》雜誌進行了擴版,文章總數較往年增加了20%以上,另一方麵,是今年的文章質量又有了總體提升。
所以為了評選出今年的金獎文章,李長風已經召集了編輯部的全體成員開了幾次會,初步框定了有資格參與競爭的文章名單,即便如此,在總共三十六篇文章的評選名單裏,要想挑出第一名也非常困難。
為此,李長風專門召集了一批專家,就今年的金獎作品評選交換意見。
這批專家中,由不少本身就是文章的作者,還有一些專業的研究機構,還包括了《經濟家》雜誌的大股東大華基金公司。
這是一次閉門會議,李長風把其中大部分作者也請來,目的就是讓大家自己來評價,免得到時候誰評上金獎,大夥都不服氣。
當然,在他的心裏還是有一個底數的,至少到目前為止,他還是認為今年第三期由謝長庚和李楓合作的那篇討論互聯網投資前沿理論的文章,能夠力壓群雄,成為今年的金獎作品。
“各位,今天召集大家來,是為了聽聽大家的意見。”李長風頓了頓,說道,“大家都知道,《經濟家》雜誌到了年底,都會進行年度金獎文章的評選,這個活動今年已經是第三年,從往年的效果來看,影響力非常巨大,也說明我們的金獎文章分量是非常重的,在評選過程中必須要非常慎重。”
“所以這次我們進過細致的斟酌和編輯部的內部討論,整理出了一個包含三十六篇文章的名單,今天找大家來,就是想聽聽大家的意見,看看這個名單上有哪些文章大家是認可的,再逐步從中篩選,評出今年的金獎文章。”
李長風說完,喝了一口茶,隨即觀望四周。
往年的金獎評選並沒有這麼複雜,主要是因為往年的文章總數少,而且評選方式比較單一,就是由編輯部所有編輯進行投票,選出票數最多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