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水似乎很多,今又下起了雨。從早晨開始,雖然雨下得不大,但一直淅淅瀝瀝下著就是不想停。這樣的氣,又有些涼爽,我想如果打開電腦,聽著歌兒,手中拿一本書,躺在床上,蓋上一件薄薄的被單,細細地,應該是很愜意。

我又拿起《中國古代文學史》下部看起來。我一直很喜歡看古典文學,因為古人做學問很專一,也很勤奮,他們從博覽群書,走過十年寒窗的路。曆經歲月的沉澱,文字當然有很高的含金量,是近現代文學所不及。

(一)

我今讀到辛棄疾的詞。一直以來,我都沒用心讀過辛棄疾的詞,而且我對蘇辛並列很不理解,為什麼竟要辛詞對蘇詞的意境有所開拓?每次讀蘇軾的作品,總會被他那驚濤拍岸的氣韻所折服,感覺他的境界無人匹敵,於是從意識中再也無法去接受別人。

當然以前也讀過辛詞,卻無論如何也不想把他們兩個扯到一塊,而今我終於明白,想想自己的意識是多麼的狹隘!曆史畢竟是公正的,一個文人成就的含金量有多重,它衡量得是那樣準,所以並不會傾向於誰。因為文學在流傳的過程中,並不是某一人對它評價,而是一代接一代的人在繼承的過程中不斷地篩洗,所以文學的路也就很難。

其實,回眸一下曆史的足跡,有哪位文人不是在痛苦的礪練中孜孜不倦地追求,才創作出不朽的作品?孟子曾過“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如果承受不起艱辛和磨難,又如何修得正果?而當我讀到辛詞時,我深切體會到他的文字中體現的強勢創造力和一個大家的風範,不管從創作的風格還是所體現的文字魅力,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

蘇東坡曾對自己的文字做過這樣的評價“吾文如萬斛之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蘇東坡對自己的文字這樣貼切的評價,自信地表達出他對文字遊刃有餘的駕馭能力。

那麼,稼軒詞所表現出的力度又是如何呢?應如詞語常在指間,想用誰,信手拈來,很微妙地就可以組成一首讓人歎為觀止的詞。《滿江紅》:“鵬翼垂空,知俗世、蒼然無物。還又向、九重深處,玉階立。袖裏奇光五色,他年要補西北。”又《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裂。”從這兩首詞句中可以看得出辛棄疾運筆的爐火青純的力度,景物之間看似是很隨性的搭配,而且跳躍性強,但是詞語之間的銜接卻是緊湊而接地氣。並采用一波一折再迂回的手法表現詞人的氣度和壯誌,使詞呈現出衝霄壓地的氣勢。

(三)

辛棄疾是一位壯誌未酬的愛國英雄。因為是英雄,所以他的詞中充滿豪氣、渾壯、遒勁,氣概衝;因為愛國,所以他的詞中有著獨特的立意、沉痛的思想、批判和違離的個性;因為壯誌未酬,他的詞中又充滿了無奈、悲憤、苦悶。《賀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