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目標-趙雲(2 / 2)

而說起這荀諶,卻是值得提上一筆。荀諶第一次讓人眼前一亮的出場,便是勸降韓馥,使得袁紹不費吹灰之力得到冀州。然而,荀諶從這一次的出場之後,便再無蹤跡。即使是在袁紹與曹操大戰的關鍵時刻,荀諶也沒有蹤影。

荀諶,他就像一團迷霧,在諸侯並起之時,為袁紹謀得了一大塊地盤,卻在袁紹最關鍵的戰役時失蹤了。而在此之後,他是降了曹操,還是頑抗到底,是死於亂軍,還是歸隱山林?都無法探知了,恐怕是三國裏除了左慈之類,最神秘的人物了吧。

“元圖、友若,你二人以為袁常言行若何?”

逢紀和荀諶二人乃是袁紹心腹謀士,袁紹對二人信任有加,彼此也無須客套,一言便進入主題。

曹操與袁紹決戰之際,為了堅定曹操的信心,荀彧曾對曹操評價袁紹帳下謀士的性格特點。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知,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

逢紀果而無用,便是說逢紀此人行事果敢,說做便做,但是對大局沒有多少用處。

李世民時有,說的是房玄齡出謀,杜如晦決斷。而逢紀卻是與杜如晦同類型之人,而要做到這一點,二人需為至交好友。否則一人出謀,另一人反對,那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而逢紀則是缺了一名出謀他決斷的好友,至於說逢紀的才能,或許不如郭嘉、諸葛亮、司馬懿等人,卻也差不到哪裏。從他獻計給袁紹奪取冀州這一點便能看出,而荀彧這般貶低袁紹麾下謀士,不過是為了堅定曹操與袁紹決戰的信心而已!

荀諶為袁紹說降韓馥,輕易奪得冀州。按理來說荀諶在袁紹謀士之中足以排的上號,然而,荀彧的卻對荀諶無絲毫評價,若說荀諶無缺點顯然不可能。便是荀彧一生隻忠於漢室,最終因反對曹操封王而被猜忌,鬱鬱而終;諸葛亮一生太過謹慎,事事親為,以致於最後積勞成疾而亡。

事實說明,每個人都有缺點,荀彧卻沒有對荀諶進行評價,其中是否有沒有不為人知的內幕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逢紀略微沉思,便斷然而言:“主公,以吾觀之,袁常言行素來諂媚,想來是見主公如今勢大,故而棄袁術而投主公。袁常雖為主公之弟,可用之,卻不可重用。”

袁紹頷首輕點,複而抬眼望向荀諶。

荀諶見袁紹將目光望向自己,便言道:“主公,元圖之言甚是。若然袁常來投乃是袁術之計,若是主公不重用之,袁術之計便不可而為;若袁常真心來投,於主公而言,家族之中便可多一話事人。故此,袁常來投,於主公而言有利而無敝。”

聞聽荀諶亦是讚同自己的話,逢紀臉上閃過一抹喜色。不過,很快便將喜色掩蓋,垂首等候袁紹的指令。

“元圖,你傳吾令,袁常挑選護衛,但凡自願者,便可放行。切記,若是有良將,勿要埋沒人才!”

袁紹也擔心有良將沒被重用,要是被袁常給挑走,那他就虧大了。因此,袁紹便讓逢紀暗中盯著,若是哪個有才能的士卒被袁常給挑走,便讓那士卒的上級卡住。人家上級不讓士卒離去,袁常也埋怨不到袁紹頭上。

“是,屬下領命!”

https://8./book/52571/25795210.htm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