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
沉默良久,趙雲重重的吐了一口氣,雙目炯如烈日般的望向袁常,心中似乎已經有了決定。
“主公,你所言不錯,每當朝廷昏庸無道,殘暴不仁之時,便有英雄豪傑揭竿而起,從而建立新的秩序。但是,那是因為天子昏庸無能,無法給百姓帶來福祉。然而,鄉間傳聞,當今天子聰慧有大誌,心懷天下,奈何賊臣當道,天子空有抱負而無處施展,若是內有賢臣,外有名將,未必不能重現漢武雄風。皆時,主公為首,雲與諸將一同厲兵秣馬,橫掃四荒,天下臣服,我漢人被屠戮之慘劇又豈能發生?”
等了半天,趙雲給了一個這樣的回答,袁常心中有些無奈,也有失望。但是,這一點或許他早已經預料到了,因此並沒有因為趙雲的“冥頑不靈”而感到憤怒。
原本的曆史上,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於他,並沒有將他殺死,而是封他為山陽公。劉備既然如此忠於漢室,為何不將漢獻帝迎到漢中稱帝,再呼籲天下間還對漢室抱有希望的誌士一同鏟除曹魏?很顯然,劉備本就有當皇帝的想法,後來諸葛亮勸說劉備登基,劉備也隻是說“恐天下人議論耳!”可見劉備之心,他隻是害怕自己在百姓中的好名聲沒了,對他的大業不利。後來,諸葛亮連同一幹文武大臣設計推進本有野心的劉備稱帝。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一直跟隨劉備左右的趙雲,似乎並沒有在此列。
那麼,這件事就很值得深思。
袁常也想過這一點,經過他的思考,他得出結論,趙雲其實並不希望劉備稱帝,而趙雲便是對漢室還抱有希望的人之一。
趙雲的忠義,從他曆來的行為可以看出。當時趙雲和劉備初見,二人便惺惺相惜,但是當時趙雲已經認公孫瓚為主,即使對劉備有好感,也沒有叛變公孫瓚。三國之中,能做到趙雲這一點的人也有,但是不多。每當他們想要投靠新主的時候,便用一句“良禽擇木而棲”來掩飾自己變節的行為。
或許,當劉備占據漢中之後,麾下文武具備,對趙雲也沒有剛開始的那麼熱情。剛開始的時候,劉備不過關羽、張飛二將,陡然間見到武力和關張能夠相比的趙雲自然是欣喜異常。
隻是,當劉備占據漢中,人才濟濟之時,趙雲這個並非有權勢家族出身的武將,就顯得沒有多大92ks./14652/用處了。
關羽和張飛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劉備對二人自然是沒得說;馬超在羌人之中號稱神威天將,憑借馬超這一個名聲,足以抵擋羌人一麵;而黃忠乃是奪取漢中最大的功臣,數來數去,似乎就趙雲沒什麼功勞,最後蜀國建立了也隻獲得了一個雜號將軍。跟魏延差不多是平級的,這就很說不過去了。要知道,魏延剛投降的時候,諸葛亮可是要將他斬了,讓趙雲跟這樣的一個人平級,其中有什麼齷蹉就很令人猜測了。
而其中,不乏趙雲心向漢室這一點。
諸葛亮和一幹文武都進諫劉備稱帝,正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趙雲或許心中不願,卻也無法阻止。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隔閡,使得趙雲在後期並沒有太大的表現,由此來看,趙雲的一生似乎都不得誌,令人扼腕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