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信心滿滿的袁紹注定要失望了,劉虞收到袁紹的意思之後,斷然拒絕,更是在使者麵前怒斥袁紹。
於是,使者灰溜溜的跑回來向袁紹複命。
袁紹心中自是氣極,隻是這種事乃是你情我願,人家不想當皇帝,他也強求不得。劉虞不肯當皇帝,袁紹隻好另選他人,益州牧劉焉便落入袁紹眼中,奈何自從劉焉入了益州之後,便將入蜀通道給斷了,如今想派人去信也做不到。
如此,袁紹隻能放棄另立新帝的念頭。
話說除了劉虞和劉焉兩個漢室宗親,不是還有荊州刺史劉表和平原縣令劉備嗎?袁紹為何不立這二人為帝呢?
這劉表才智出眾,與汝南陳翔;同郡範滂;魯國孔昱;渤海範康;山陽檀敷;同郡張儉;南陽岑晊七人為友,時人稱之為“江夏八駿”。倘若扶持劉表為帝,以劉表的能力,自是不可能為傀儡皇帝,到時不要說好處了,沒對付他們就不錯了。袁紹他們既然敢另立新帝,想來也不介意再扶持他人。所以,太聰明的人自能不能扶持他做皇帝。
至於劉備,不過是一個販履織席的家夥,他自稱是漢室宗親,又沒有得到皇室的認可,不要說袁紹,其餘諸侯誰都沒想過扶持劉備當皇帝,讓這樣一個身份的人當皇帝,他們心中肯定不舒服,還不如自己當皇帝。
無奈之下,這另立新帝的念頭隻好打斷。
公孫瓚為北平太守,常年與北方胡人作戰,勝績不斷,故此愈發自得自己所創戰績,心中亦有稱雄之心,對於他的上司劉虞,麵服心不服。而比鄰的袁紹乃是渤海太守,公孫瓚若想成就大業,袁紹必是他的阻礙,因此,公孫瓚自是不想袁紹勢力壯大。如今曹操,鮑信和孫堅三人離去,聯盟已有瓦解之勢,公孫瓚心想不若自回北平,待機而動。
想到這裏,公孫瓚便立馬找到劉備,商議道:“袁紹好大喜功,無能之輩。聯軍聚結日久,卻是未能挫動董卓,得了洛陽,卻是停駐不前。如今曹操,鮑信,孫堅三路人馬已去,聯軍更是貌合神離。倘若繼續呆在這裏,必定會成為袁紹的棋子,既然如此,我們還是回去,不知賢弟以為如何?”
劉備也早有這樣的想法,他的人馬不過三千,勢力最弱,要不是他打著漢室宗親的身份,估計都沒有哪個諸侯鳥他。經過華雄和呂布一戰,他們兄弟三人的名聲早就打響,再呆在這裏也沒益處。可是要離開,他也沒什麼理由,不過現在公孫瓚帶頭,他就有話說了。
92ks./14748/當初是公孫瓚帶他來的,現在公孫瓚要走,他自然要跟著。
於是,公孫瓚和劉備二人各自拔寨引兵離去。回了平原,劉備仍然當他的縣令,同時招募士卒,讓關羽和張飛二人操練,隻等天下局勢改變,再乘機而動。公孫瓚回了北平,繼續引軍與胡人作戰,借此錘煉將士,同樣等著時機出動。
回到聯軍之中,如今諸侯又去一路,聯軍更是人心浮動。
且說兗州太守劉岱,亦是漢室宗親。因為早年的時候東郡太守喬瑁不聽從其號令,故此兩人生有怨隙。如今天下大亂,聯軍失和的情況下,劉岱便想要尋機殺了喬瑁。隨後在屬下的計謀下,劉岱便向喬瑁借糧。
劉岱身為兗州太守,東郡乃是兗州所屬,老板向屬下借糧,按理來說是要借的。
然而,喬瑁不知哪根筋不對勁,竟然不借。因此,劉岱便有了理由,說喬瑁不遵上令,直接領兵殺了喬瑁,隨後將喬瑁麾下將士收歸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