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章 三件套(2 / 2)

第二點,戰國時期的孫臏曾如此評價過騎兵:“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虛背敵;三曰追散擊亂;四曰迎敵擊後;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關津,發其橋梁;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振旅;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蓄,虛其市裏;十曰掠其田野,係累其子弟。此十者,騎戰之利也。”

由此可以推斷,當時的騎兵還隻是輔助任務,不能當做主兵團作戰。因為沒有高橋馬鞍,騎兵在馬上很容易跌落下來。而到了漢武帝時,衛青和霍去病已經能夠以騎兵突襲匈奴,並且戰勝在馬背上長大的匈奴人,可見高橋馬鞍應該已經被發明出來了。

在公元一百年左右,匈奴人因為被東漢朝廷大敗,除卻少部分匈奴人之外,大部分的匈奴人都開始西遷。因此,西方史學家在文獻中發現,羅馬人與匈奴人作戰,驚訝於匈奴人奇特的馬鞍。

由此證明,高橋馬鞍在當時是已經普遍存在的。雖然,並沒有確實的文物可以證明這一點。

不過,袁常穿越到這個時代,親眼看到了高橋馬鞍的存在,讓人不得不相信了。

而另一個馬具馬鐙,磚家和叫獸們研究也認為是和高橋馬鞍同時期出現的,不過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當時的馬鐙隻是單邊馬鐙,目的是讓騎兵更方便上馬,而非為了穩定性。雙邊馬鐙的出現,則是到了曹魏之時,許多人都認為,當時虎豹騎如此厲害的原因,便是因為雙邊馬鐙的出現,使得騎兵的戰力能夠發揮到極致。

姑且不論磚家和叫獸們的結論,至少袁常現在看到的是單邊馬鐙,也就是說雙邊馬鐙還沒有被發明出來。袁常就納悶了,既然都已經知道弄一個馬鐙,為何不再弄第二個?難道是為了偷工減料?

最後一件就是馬蹄鐵了,馬蹄鐵也稱為馬掌。在袁常穿越前那個時代,說法非常多,有的說是周朝便有,有的認為隋朝初期,有的則認為是在元朝傳入。當然,最讓人能夠接受的是第三個說法,當時蒙古騎兵與西方騎兵交戰,從而知道了馬蹄鐵這一個馬具,這也是後來蒙古騎兵能夠戰無不勝的原因。

而且,在大部分的電視劇中,唐朝時的馬都沒有馬蹄鐵這一馬具。如果少數是這樣,可以說是導演、編劇沒常識,但是,如果說大部分的導演和編劇沒常識,那人家的作品也不會被拍成電視劇了。

之所以西方能夠更高的發明馬蹄鐵,主要原因是東西方路麵的不同。

西方的路麵多是青石板,馬蹄踏在上麵,損傷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馬蹄鐵才被發明出來;而東方的路麵多是夯土路,對馬蹄的影響不大。若是東方的路麵是青石板路麵,那麼馬蹄鐵的發明肯定是東方優先,從東方能夠製造高橋馬鞍和馬鐙這個事例就說明,東方人的創造力絕對不比西方人差。

當然,無論磚家和叫獸們如何爭吵,身處這個時代的袁常是最有發言權的。若是真的有馬蹄鐵,那袁常騎的馬就不會被樹枝卡住,那他也不會被甩下來了。

袁常之所以讓趙雲尋找打鐵大師,其中的一個目的,便是讓他打造雙邊馬鐙和馬蹄鐵。所以,對方的能力必須過硬。因此,在兩天前那個打鐵大師到來之後,袁常便畫了一個齒輪,讓那大師打造,如果對方能做到,那麼能力就夠。否則,袁常就要重新再找打鐵大師了。

“主公,省己村已經到了!”

腦海中思緒不斷的袁常,耳邊突然傳來韓恂的呼喚聲,這才知道不知不覺中已經到達了省己村。而村口,張老根正激動的向他跑來,先前袁常三人到達之時,便有村民去告知如今相當於省己村村長的張老根了。

如果有書友打不開,可以嚐試訪問備用域名: .

iv la="b">

ripa_4();/ri/pa>

ripa_();/ri/pa>

ripa_();/ri/pa>

https://8./book/52571/25795029.htm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