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問題,若是小民知曉,自當回答。”
袁常凝視桑秋,問道:“桑秋,你可知什麼是‘官’?”
桑秋覺得自己今天發愣的次數比出生到現在加起來的次數還要多,什麼是“官”?“官”就是能讓人身份地位上漲,而平民隻能仰望的存在。這不僅僅是桑秋個人的想法,而是大部分想要當官的人都是這樣的想法。
不過,此刻麵對著袁常,桑秋想了想,小心翼翼的說道:“所謂‘官’,便是廉政愛民、造福於民,這樣方可稱之為官。”
“回答的不錯!”
袁常不置可否的應了聲,臉上的表情看不出他是滿意,還是不滿意。隨後又問道:“既然這樣,那如何廉政愛民,如何造福於民,你曾經也是東平縣的主簿,覺得自己做到了嗎?”
“小民慚愧,辜負了朝廷的厚望!”
桑秋臉色微紅,頗為羞愧的低下了頭。
袁常不以為意,接著說道:“每個人在當官之前,或許都想過當官之後自己要廉政愛民、造福於民。可是,當他們當上了官之後,或因為金錢、或因為女色、或因為權力,反正是諸多的原因,而改變了自己曾經的初衷。最後,或許他們還是一個官,但是在百姓的心中,他們已經不是官,而是一頭吃人的猛虎。”
“有的人當官確實很清廉,不收百姓的一分一毫。可是,他卻不能讓治下的百姓過上好日子,或許百姓會覺得他是個清廉的官,但絕對不是一個好官;有的人當官會貪汙受賄,但是他卻能讓治下的百姓過上富足的日子,在朝廷或者其他人看來,他是個貪官。但是,他治下的百姓肯定會覺得他是個好官,因為大家的生活都變好了。所以,官的好壞其實很難定義。”
桑秋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而一旁的郭嘉也是極為讚同袁常的話。
正如郭嘉之前的想法是找尋明主,開辟新朝。在許多人看來,郭嘉這樣是不忠於朝廷,然而開辟新朝,結束動亂,人民能夠安定,在後人看來,郭嘉則是賢才之士。反觀荀彧,他一直忠於漢室,若是繼續保持這樣的朝廷,百姓的日子不會改變,隻會越加艱苦。那麼,現在的人或許會稱讚他為忠義之士,後人則會說他是個迂腐不知變通的人。因此,有時候一個人的好壞是難以評價的。
“你先前說的廉政愛民、造福於民這一點是沒有錯的,但是,這一點是為官的本心。在我看來,隻要堅持這一個本心,然後在行動的時候,有所變通,那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好官。其他的我就不多說了,最後我送你一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隻要你能做到這一點,就是為官的楷模。”
桑秋身子一震,腦中一道閃電劃過,他覺得自己誦讀的聖賢書,在此刻因為袁常的這一句話而融會貫通,精神得到升華。
桑秋起身,長揖一禮,誠懇道:“謝過大人教誨,小民永遠不會忘記大人說過的這一句話。”
“嗯!”
袁常看得出桑秋是真的明白,而非是在敷衍自己。相信隻要是一個有誌之士,聽了範仲淹這一句話,都會有所感悟。
“桑秋,我即將升任渤海太守,這東平縣便交由你來接管,我相信你不會讓我失望的!”
桑秋再次愣住了,他終於明白為何袁常會跟自己說這麼的道理,原來是打算讓他擔任東平縣的縣令。桑秋是知道自己有過前科的,可是袁常並沒有計較,反而不遺餘力的教誨他,並且把東平縣交給他,心中一股濃濃的感動之情閃過。
“小民絕不會辜負大人厚望!”
桑秋眼神堅定的向袁常說到,其他多餘的話桑秋沒有多說,他會用實際行動來向袁常證明,袁常沒有看錯他。
此後,桑秋特意請人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下,裝裱起來掛在屋中,每日都要注視多遍,並且也都是一直這樣做的。後來桑秋升官離開東平縣,百姓為他蓋了座祠堂,便是為了紀念他。
而桑秋一直把這句話當做家訓教誨子孫,其後世子孫多為朝廷重臣,甚至是位至三公,此是後話,暫且不說。
https://8./book/52571/25794999.htm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