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章 臨終遺言(1 / 2)

在壽張戰場的北部方向,一支騎兵正緩步前進,這支騎兵不是別人,正是從戰場上撤出的鮑信、於禁,以及五千騎兵。

“大人,如今我們當往何處?”

於禁和鮑信兩騎並立,此刻問話的自然是於禁。

鮑信身為濟北相,可以說是濟北權力最大的人,否則他也不可能招募那麼多私兵。濟北並非是郡,而是一個國,為漢室劉姓子弟的封地。

西漢文帝的時候,設置濟北國,立高祖劉邦的長子劉肥之子劉興居為濟北王,都博陽。其後劉興居謀反,濟北國被撤除。又過了十二年,濟北國再立,劉肥的另一個兒子劉誌封為濟北王。漢景帝二年,禦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清君側”為名聯兵反叛,後因戰略失當,被漢朝和梁國聯手平定。當時淮南厲王的長子劉勃堅守城池,漢景帝褒獎劉勃,故此升遷劉勃為濟北王。

漢武帝過世,漢昭帝剛登基的時候,因為燕王劉旦謀反的事情,天下多地劉姓王族皆被撤除封地。濟北便是其中之一,被並入泰山郡。直到東漢和帝之時,再次設立濟北國,封漢章帝第五子劉壽為濟北王。自此之後,濟北國一直為劉壽一脈封地。如今濟北國傳到第六代,劉壽的六世孫劉鸞為如今的濟北王。

因為各地封王的多次謀反事件,朝廷對封王的權力極其限製,府中私兵不得超過二千。除卻保證他們安全的二千私兵之外,再有多餘的將會被認為有謀反嫌疑。

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許多封王都不止二千的私兵,以各種名義招募私兵,記掛在其他人的名下,朝廷沒有證據,也拿他們沒辦法。不過,濟北劉壽這一脈卻是謹小慎微,並沒有這麼做,一直都保持小心翼翼的姿態。有的時候,連基本的二千私兵都無法滿足。因此,這也是劉壽一脈能夠安穩的呆在濟北國的原因。

故此,除卻名義上的濟北王,濟北相則是濟北國權力最大的人。

濟北國作為王族的封地,說是兗州的轄地,卻是不受兗州刺史的轄製。濟北國的官員任命,兗州刺史也無權幹預。

如今鮑信既然與曹操決裂了,自然要返回濟北國。

鮑信一臉沉痛之色,幽然道:“我與孟德多年好友,不想今日會走到這一步。也罷,孟德去實現他的雄心壯誌,我安心的做我的濟北相便是。”

於禁和鮑信是泰山郡的同鄉,鮑信對於禁有知遇之恩。當初黃巾賊作亂之時,便是鮑信招募於禁,而後慧眼獨具,將麾下士兵由於禁來統領,十分的信任於禁。因此,為了回報鮑信,於禁自是盡心回報。況且,於禁心中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誌向,於禁也沒有像多數的武將那樣想要揚名立萬,征戰天下。若是有機會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於禁不會拒絕;若是沒有機會,於禁也會安心居守一地。

故此,對於鮑信返回濟北國的想法也沒有反對。

“呃,呃…”

正談話之時,鮑信的臉上卻是突然露出痛苦之色,雙手捂住脖子,似乎異常的難受。

“大人,發生何事,你這是怎麼了?”

於禁見狀大驚,連忙跳下馬,將鮑信扶到馬下平躺。隻見鮑信臉色異常的紅潤,唇角隱隱散發出黑紫之色。

“這是…”

於禁也不是沒有見識的人,看到鮑信的情況,已經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

鮑信咬著嘴唇,艱難的說道:“曹操好狠的心,怕我不死,竟然在箭上塗毒。我悔啊,我恨啊!”

五千騎兵俱是從馬上跳了下來,垂首肅立一旁,臉上俱是憂慮之色。

附近沒有城池,而且看鮑信的情形,似乎毒已經發作攻心,基本沒有回天之力。對此,於禁也無奈,唯有心中感傷,此時他也不知該說些什麼了。

“咳、咳…”

隨著時間的推移,鮑信的臉色越發難看,此刻卻是已經吐出血來。

五千騎兵是鮑信的私兵,且鮑信和於禁二人對他們極好,如今鮑信就要喪命,他們心中也都覺得悲戚。況且,鮑信一旦死去,他們還能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