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二章 何文的決定(1 / 3)

商稅,放在袁常穿越前的那個時代,相信誰都知道是油水十足的稅收。然而,在封建的時代,特別是宋朝之前,商稅根本不被朝廷看重,隻是象征性的收取一些。

在宋朝之前,朝廷的稅收主要是以田賦為主,其他如丁稅、地稅等為輔,商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很低,因此,商業行為是被看不起的。因此,朝廷對於商人的稅收也不是很在意。在他們看來,收商人的賦稅,簡直就是降低身份。那麼,就有人會說了,商人的賦稅那麼低,豈不是很多人都跑去當商人?

這簡直是笑話,商人什麼地位?就算真能賺錢,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沒有人願意當商人的。即便是一個農民,看到商人噴你一臉,估計商人都不敢說話。當然,一些巨富商人就沒有可比性,有人要鑽牛角尖的話,那如果是農民當官的兒子拿出來比,不是一樣能噴商人一臉。所以,在通常情況下,沒有農民會為了躲避賦稅而去當商人。

就如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無疑使得中原的經濟發達,這也是商人帶來的作用。然而,朝廷還是沒有太過看重。相反,那些駐守在邊境,負責商人出入境的將士,反而從這些商人身上撈到一大筆油水。

那麼,為何到了宋朝之後,商稅就劇增呢?

道理很簡單,宋朝的時候,商業發展太過繁榮,《清明上河圖》就是商業發展中的一段縮影。唐太宗李世民創造了大唐盛世,很多人以為唐朝很富有,然而,跟宋朝相比,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唐朝之所以稱為盛世,是因為唐朝將士的軍事實力強悍,還有民族融合性。就唐朝創造的經濟,占據世界的四分之一,沒錯,是當時整個世界的四分之一。然而,宋朝當時的經濟是多少?數據相當驚人,占據了十分之九,即使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候的英國,都沒能達到這個地步。由此可見,宋朝的商業是何等發達。因此,朝廷想不注意到商稅都不可能了。這也是宋朝跟西夏、遼國、大金等國開戰,無論勝敗,宋朝廷都會賠款,人家姓“送”,有錢就是這麼任性,你能說什麼!

且說袁常提出商稅的問題之後,在場官員們的小心肝都“突突突”的跳起來,隱隱有種不好的預感。

在場的官員大部分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算是家族的嫡係子弟。因此,他們都明白,家族之中在渤海郡都有自己的產業。朝廷覺得收商人的稅是貶低自身身份的行為,然而,對於世家大族而言,經商可是很賺錢的事。別看大部分的世家大族都是讀的孔孟之道,然而,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卻是沒有人比他們還精通。

而現在,袁常突然說出商稅的問題,他們豈能不心驚膽顫。

隻見一名官員站了出來,隻見他儀表堂堂,五官端正,即使人過中年,卻也依稀能夠看得出他年輕的時候是個**才子。

不過,這廝一開口說話,就讓在場的眾人覺得他是個腦殘了,而且是沒救的那種。

“太守大人,莫非您是覺得這商稅太高了,所以也要降一些麼?”

大家都暗自嘲諷,這廝人長得倒還端正,怎麼會問出這麼白癡的話?朝廷征收的商稅是百稅一,也就是說商人賺了一百金,朝廷隻征收一金的賦稅,這簡直可以說是低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若是放在袁常穿越前那個時代,估計那些商人都會蜂擁到這個時代。尼瑪,這樣的稅率,就跟沒有一樣。別看經商的很多,然而,真正的大商人卻沒幾個,大部分都是在世家大族的控製之下。例如河東衛家、徐州糜家等等,都是一時巨富,卻都是世家大族的出身。

袁常淡淡的瞥了這家夥一眼,麵無表情的問道:“姓甚名誰,居何職?”

在場的官員看到袁常的表情,似乎都知道這家夥要遭殃了。然而,作為事件的主要人物,卻是沒有絲毫自覺,略顯得意的整了整長袍,用一副牛氣衝天的口氣說道:“屬下陳煥,身居倉曹史之職。莫不是大人覺得屬下說的在理,故此要將提升屬下的職位。其實,屬下覺得不用,屬下以為倉曹史這個職位正適合屬下,屬下…”

“嘭!”

然而,還不等自我感覺良好的陳煥把話說完,聽了兩句就已經不耐煩的袁常卻是猛的拍響案桌,一臉冷然的盯著陳煥,好似要將陳煥生吞活剝一般。

其他官員心中都暗自搖頭,嗤笑這陳家出來的人怎麼都是這麼極品。

沒錯,這個倉曹史陳煥,是渤海郡世家大族之一的陳家子弟。這個陳煥,跟之前被袁常給擼下台的陳棠還是叔侄關係。陳棠是倚老賣老,無所作為;而陳煥,則是自我感覺良好,一點眼色都沒有。

之前那一次議事的時候,陳煥作為倉曹史,在袁常和袁常交接的時候,自然要去把倉庫的東西都清點一番。因此,陳煥沒有看到袁常讓陳棠退位讓賢的場麵,否則,這陳煥此刻絕對不敢站出來說這一通廢話。可惜,陳煥不知道陳棠的事情,所以陳煥注定要杯具了。

當時陳棠被袁常逼走的事,在場這麼多官員,按理來說陳煥應該會知道,可是他卻是不知,這又是為何?

先前說過了,陳煥這人沒有眼色,簡單的說就是不懂人情世故。跟同僚之間的關係並不怎麼樣,因此,沒有人會主動的把陳棠的事告訴給陳煥。其次,大家都知道陳棠這家夥是個小心眼的人,眥睚必報。他被袁常趕走這樣的事自然很丟臉,不過,他自己不會跑去跟別人說。而當時在場的官員,也不會去宣傳,陳棠的輩分極高,大家都不想招惹這麼一個人。最終,使得陳棠的事,除了當時在場的官員知道外,其他人都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