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七章 徐州戰事(1 / 3)

卻說曹操擊退袁術和陶謙的進攻之後,袁術放棄豫州,退守壽春,自領揚州牧,同時兼徐州伯。其後封部將張勳、橋蕤為大將軍。李傕、郭汜也知道靠他們的力量無法與群雄對抗,想結交袁術,於是授左將軍,假節,進封陽翟侯。

而袁術確實也愚蠢,竟然接受李傕他們的授命。要知道李傕、郭汜等人就是反賊,而袁術跟反賊同流合汙,簡直就是自甘墮落。不過,袁術這家夥都想自己當皇帝了,跟李傕、郭汜他們合作,也算不上什麼大事了。

袁術跑路,豫州自然是無主了。豫州的許多太守也很機靈,果斷的舉薦曹操為豫州刺史,曹操又豈會拒絕。

因此,曹操名義上也占據了二州之地。當然,兗州經過曹操的整頓,已經徹底的掌控在手中。至於豫州,雖然大部分的郡守都認可曹操為豫州刺史,不過,曹操想要把豫州掌控在手中還是要一些時間的。畢竟豫州各郡太守也不是傻子,掌控大權,哪會那麼容易把權力交給曹操。

當然,這些跟曹操都沒有關係,至少目前是這樣。如今的曹操,已經盯上了陶謙的徐州。

徐州糧豐物足,若是能占據作為糧倉,對於征戰天下必定是極為有利的。

原本,曹操還恪守一絲臣子的本分,不會隨便去攻打別人。誰知道陶謙作死,跟公孫瓚、袁術他們合作,先行出手,這就給了曹操進攻的理由。而陶謙也沒有做錯,即使沒有這一次的原因,曹操早晚也會對他的徐州動手。亂世之中本就沒有誰對誰錯,就看誰的拳頭大,勝利了就是對的一方。徐州糧豐物足,人強馬壯,隨隨便便拉起一支十萬大軍也不是難事。關鍵的問題是陶謙已經老了,沒有雄心壯誌,他就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因此,才會走如此保守策略。誰知道公孫瓚和袁術都不是成大事的人,三方聯合再加上青州黃巾和黑山黃巾配合,竟然還幹不掉曹操和袁紹,最後,袁術更是覬覦他的徐州。

陶謙自然是悔不當初,如今卻也無可奈何。

徐州治所下邳,府衙之中,陶謙高坐案首,其下有別駕從事糜竺、治中王朗、典農校尉陳登等等,另有部將曹豹、張闓等等。

事實上,徐州作為一個大州,自然不止這麼點人才。

就說泰山郡臧霸,當初黃巾起義之時,身為泰山賊的臧霸跟隨陶謙一起抗擊黃巾賊,故此被任命為騎都尉,屯於開陽,麾下有將領孫觀、尹禮等等,俱是勇武之輩。不過,臧霸本為泰山賊,崇尚勇武,當初跟陶謙一起抗擊黃巾賊隻是迫於形勢,他自然不會效忠於陶謙。因此,陶謙並沒有能力調動臧霸的隊伍。

其次,徐州境內還有張昭這樣的名士。

張昭可是了不得的人物,當初孫策喪命之時,留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由此可見張昭的能力。但是,同樣還是一個問題,陶謙沒有能力,張昭怎麼會投靠陶謙?陶謙這家夥倒也狠,直接把張昭給拘押起來。

同時,像典農校尉陳登的父親陳珪,也是有才謀之士,其智謀也堪稱一流謀士。陳珪年紀大了,或許修身養性,故此也沒有替陶謙出力。因此,作為一個大州,陶謙麾下的人馬就顯得有些不夠看了。

陶謙掃了一眼麾下兩側的文武,愁眉苦臉的問道:“諸位,如今曹操大舉入侵我徐州,諸位可有良策?”

對於陶謙,在場不少的人心中是有些抱怨的。

當初曹操征討青州黃巾,人家這也算是為民除害,你陶謙倒好。跟公孫瓚和袁術聯合去入侵人家,結果肉沒吃到反而惹了一身騷,這也是陶謙咎由自取。當初陶謙要出兵兗州的時候,陶謙的麾下就有不少人勸說了。奈何陶謙不聽,他們也無奈。

現在好了,人家有理由來打你了,你就開始擺出一副死人臉讓人給你出主意,當初幹什麼去了?

想是這樣想的,不過,主意還是要想的。畢竟曹操攻打徐州,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如今他們在陶謙麾下都是重要的官員,若是徐州被曹操拿下,他們或許可以投靠曹操。不過,到了那個時候,他們就什麼地位都沒有了。

“大人,曹操如此猖狂,我等當迎頭痛擊,讓他知曉我徐州的厲害。”

武將一邊,名長得頗為俊秀的男子站了出來,怒聲說道。此人名為曹宏,跟曹操的曹洪倒是同姓名同音。不過,曹宏卻不是曹操的宗族子弟。

這曹宏乃是徐州世家大族曹家的子弟,是曹豹的族弟。曹豹是誰,大多數的人都知道。

或許現在的曹豹還不是很出名,但是,等到呂布來到徐州之後,曹豹就出名了。為何?因為曹豹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呂布做妾,並且反叛劉備,讓呂布占領徐州。而這一切,曹豹的功勞是最大的。

為何會說曹豹的功勞是最大的呢?

這就要從陶謙開始說起了,陶謙的父親,曾經擔任過餘姚縣長。陶謙幼年時父親去世,少年時以性格放浪聞名縣裏,十四歲時以布作為戰旗,騎著竹馬與鄉裏小孩子一起嬉戲。他的同鄉、曾任蒼梧太守的甘公出門時遇見陶謙,見到陶謙的外貌不凡,於是叫上車來與他交談,感到非常高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陶謙,甘公的妻子對此非常憤怒,但是甘公對其妻說:“這個孩子外貌奇特,長大後必成大器。”陶謙後來喜歡學習,先是考上諸生,在州郡為官,後被舉為茂才,拜尚書郎,先後出任舒縣令、盧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