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這是我家大人讓我帶來的文書,還請明公一覽。”
其實,求和信不過是個形式,無論是陶謙,抑或是糜竺,都知道曹操不可能退兵。糜竺也沒有力勸曹操的意思,隻是把陶謙的仇和信給了曹操,就不再搭理了。曹操看到糜竺的舉止,更是覺得陶謙和糜竺貌合心離,對他招攬糜竺大有好處。
陶謙信中的意思也不過是些屁話,也就是說些他上次進攻兗州不是他的本意,而是被袁術給威脅的。有什麼證據?當然,袁術自領徐州伯,在秦漢之後主要是以二十爵位來稱呼。徐州伯有多少?在夏朝之時,設下五等爵位,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徐州伯的意思就相當於徐州伯爵。在當今的天下,都沒有人敢用這種聖賢人的爵位稱呼,袁術卻是敢這樣自稱,可見他的野心之大。所以,陶謙被袁術給威脅的說法也是合情合理。
但是,別忘記了,袁術自領徐州伯,是在進攻兗州失利之後的事。兩者根本沒有半點的關係,陶謙能夠說到一起,簡直是扯淡。當然,無論是陶謙還是曹操,根本都不會在意信中說的什麼。
陶謙派出使者帶來求和信,就是隨便弄個借口都沒關係。關鍵的問題是,曹操是否會退兵。如果曹操願意退兵,就算陶謙的借口是他上次夢遊,無意中下的命令,曹操也會退兵;如果曹操沒有退兵的打算,天大的理由也沒有用。陶謙用袁術來當擋箭牌,隻不過是讓自己的臉麵好過一些而已。
而曹操,也根本不可能退兵,所以在看了陶謙的求和信之後,就隨意的扔到了一邊。再看看糜竺,臉上帶著微笑,根本沒有惱怒曹操的舉動,曹操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在打陶謙的臉。糜竺作為使節,按理來說是與有榮焉。而糜竺卻沒有絲毫的反應,要麼就是糜竺能夠隱忍,曹操看不出糜竺的臉色;要麼就是糜竺根本不在乎曹操的舉動,而經過多個方麵的結合,顯然糜竺是後者。
這也隻能說明糜竺和陶謙的間隙很嚴重,他曹操的機會也就更大了。
“子仲,來,你我同飲此杯!”
“甚善!”
大帳之中觥杯交錯,氣氛極其融洽。曹操麾下的文武官員,也一一向糜竺敬酒,糜竺也是來者不拒,倒也是氣定神閑,看起來,糜竺的酒量倒是不錯。最後,大家都在微醉的狀態下,宴席愉快的結束了。
在曹營之中呆了兩三天,曹操都設宴款待,最後,糜竺提出要前往冀州,沒有時間耽誤,曹操這才停止設宴。糜竺前往冀州的理由也很充分,那就是看到冀州有商機,糜竺作為一名富商,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而在糜竺的馬車離開好一陣之後,有士兵前來向曹操彙報,糜竺確實是前往冀州的方向,曹操這才放下心來,不再派人盯視糜竺。
不過,曹操不知道的是,糜竺此番行程,卻是碰到他所需要的明主,而曹操更是被糜竺給拋之腦後。要是曹操知道這一點,也不知道是否會懊惱。
“夏侯淵聽令,我與你五千騎兵,一萬步兵,往滕縣直擊下邳。”
“末將聽令!”
“曹仁聽令,你率一萬先鋒營,直擊彭城,勿要打出我軍氣勢,讓陶謙老兒知曉我兗州士兵的厲害。”
“末將遵命!”
隨著曹操的命令下達,十萬大軍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
北海郡西接泰山,與泰山僅有數裏之隔。而北海,則是孔子的後人孔融當家,雖然孔融有些迂腐,在他的治理之下,北海郡倒也是安平。青州時常有黃巾作亂,在孔融的治下北海,卻是跟風最少的,不得不說,這也是孔融治理的功勞。
而在臨近北海郡的泰山之上,有一股黃巾勢力。當初黑袍人聯合青州黃巾,想要趁勢而起,大部分的青州黃巾渠帥都跟隨黑袍人走了,唯有這泰山上的這股黃巾勢力並沒有跟隨。
這股泰山黃巾的頭領名為管亥,是跟隨張角起義的第一批人。
管亥在朝廷大軍的征討下,一直能夠活到今天,也是他為人機靈。雖然當初黑袍人來的時候許下了諸多的好處,管亥卻是絲毫不為所動。第一個,就是管亥察覺到黑袍人不懷好意,管亥不敢跟隨;第二個,則是管亥這家夥比較現實,黑袍人說了這麼多好處,隻是一個大餅,要自己去拚殺才能得到,所以,管亥拒絕了。當然,如果當初黑袍人能夠先拿出一點好處給管亥,那麼,管亥說不定就答應了。
而在某一天,管亥所占據的山頭,有一些人出現在這裏。作為這裏的當家人,管亥很快就知道了,不過,在得知來人之後,管亥熱情的把對方請上山。
若是有徐州的人在此,可以知道,被管亥請上山的人,竟然是陶謙的都尉張闓。
https://8./book/52571/25794875.html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