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百家學院的問題談完了,袁常看了看在場的幾人,除了蔡邕,馬鈞之外,便是郭嘉,趙雲,典韋,韓恂,於禁,太史慈,還有一個秘書蔡琰。而荀諶,劉和,公孫續等人,袁常並沒有將他們留下來,因為袁常想要提出的一些變革,對於他們來說,會是一件損害他們利益的事情。
“諸位,之所以將你們留下來,是因為我有一些想法想要提出來,或許會損害到大家的利益。但是,這些想法對於天下百姓而言,無疑是好的。”
“主公但請明言,屬下等絕無二話。”
在場被袁常留下來的幾人,可以說是袁常最忠誠的屬下,對於袁常的想法,自然是毫不猶豫的支持。
“好!”
袁常點了點頭,對於幾人自然是深信不疑。於是,袁常便開始說道:“首先,我打算改革稅製。諸位皆知,自秦以來,本朝實行的是以田賦和人頭賦為主,工商和山木產品雜稅為輔的賦稅製度。”
所謂田賦,簡單的說就是一家占有多少田地,便按量上繳賦稅;而人頭賦,便是更簡單了,一個人從十六歲開始就要繳稅,直到五十六歲才不用繼續上繳,說起來,這人頭賦收的似乎有些不合理,其實也有一定道理。一個人自成年以來,便享受到朝廷的保護,讓你的性命得以保全,收點錢也說的過去,其實就是保護費。此外,工商和山木產品雜稅,其實也就是商稅。隻不過商稅收的過低,或者說有時候根本就不收,朝廷隻是專注於收取田稅和人頭稅,若是更注重於商稅,朝廷的收入其實還會更高。當然,因為商人的地位卑下,不被朝廷放在眼裏,因此。才會漏了這個稅收大戶。
不過,袁常既然來了,自然不會放過商稅。至於田稅和人頭稅,根本就是小頭。若是可以的話,收不收其實都無所謂。
“主公,這稅製當如何改革?”郭嘉的疑惑不僅是他一個人的疑惑,也是在場除了袁常之外的所有人的疑惑。
“稅製改為官紳一體納糧!”
袁常一字一句嚴肅的說道,趙雲,典韋幾人還沒什麼反應,郭嘉,蔡邕。馬鈞三個有點學識的人,聽了袁常的話,臉色已經開始動容。
自古以來,特權階級總是存在,無論是封建時代,還是袁常前世的那個時代。說是每個人都要納稅,但是,其實大家都知道,很多真正有錢的人其實沒繳納多少稅,反而是一些小本經營的個體商的稅反而沒有落下。相反。那些盈利多的大企業,打著慈善捐款的名頭,捐一點錢就逃稅、漏稅。官商勾結,以致於稅收得不到真正的實行。而在封建時代,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或者土豪鄉紳也不用納稅。或許他們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他們能賺到錢是他們的能力,憑什麼要繳納那麼多的稅款?但是,這些人卻忘記了一點,若是沒有國家這個後盾,他們又如何能夠安心的賺錢。又去哪裏賺錢?國家又是如何來的,那也是靠著所有百姓。大家團結成為一個集體,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國家。有了百姓,有了國家,他們才能賺到錢。就如袁常前世的時候,那些中東等國家,天天戰爭,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去哪裏賺錢,說不定哪一天一顆炸彈就落在身邊玩完了,還想賺錢?
“沒錯,官紳一體納糧!”
袁常一本正經的回應道,“上至皇室朝廷,下至平民百姓,每一個人都要交稅,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此外,免除人頭稅,實行按實有土地進行交稅。”
“主公此製若是實行,怕是會引起動亂啊!”郭嘉苦笑著說道。
“為了改變天下百姓的命運,此製必須得出,方能破而後立。”袁常卻是一臉平靜,神色堅定的說道。
袁常如今提出這個製度也是有他的想法,如今的時代動亂,而且士家大族還未完全成長起來,可以說是變法實行最好的時機。至於說變法要出人命,無論在哪個時代都一樣,這是免不了的事情。為了中原漢人不會經曆那些屈辱、悲痛的災難,袁常願意為先鋒,雖千萬人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