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三個選擇當然隻能選一個,還要繼續排除。
先說說這三州的主人是誰,那麼就比較容易說話了。冀州袁紹,這個可以不用介紹了,如雷貫耳;剩下的便是揚州劉繇和益州劉焉了。
益州劉焉或許並不是很出名,但是,他的兒子劉璋那就至少還是很出名的。當然,這個名聲並非是正麵,而是反麵的。用一句話來形容劉璋,那就是引狼入室。把劉備引到益州,最終不僅把地盤給丟了,連兒媳婦都被劉備給搶了,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都沒劉璋慘!
且說說劉焉,劉焉在漢靈帝之時的名聲還是相當不錯的,當時劉焉的老師祝公去世了,作為弟子的劉焉本來是沒有義務給老師服喪的。然而,劉焉卻是辭去官職,給老師服喪,可見其德行。
其後,劉焉目睹漢靈帝朝綱混亂、王室衰微,故向朝廷建議說:“刺史、太守行賄買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應該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借以鎮守安定天下。”他本人自請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亂。
那麼。劉焉真的是如此大公無私,一心為朝廷著想的嘛?
交州是什麼地方,大家都知道。盜賊橫行,偏僻蠻荒的地方。劉焉一個漢室宗親,會甘願去交州這麼一個偏僻的地方當官?交州遠離朝廷,與朝廷相聚數千裏不止,朝廷根本難以顧及,加上交趾常年有少數民族作亂。故此將原本隻是一個郡的交趾提升到州的地位,朝廷派遣刺史和太守前去鎮壓。而劉焉若是擔任交州牧,憑借劉焉其聲名和能力,將交州打造成自己的私人領地。割據一方也就沒什麼難度了。如後來的交州刺史士燮,幾代人割據交州,直到三國後期才被東吳所滅。
如此,劉焉割據一方的目的也昭然若揭了。而且,真正論起來,東漢走向衰亡,劉焉可謂是“功不可沒”。
何故?
這就要追究劉焉提出的州牧製度了,原本朝廷隻設有刺史、太守一職。刺史掌管政權,太守掌管軍權,雙方互不幹涉。卻又互相轄製。然而,因為當時的刺史、太守勾搭成奸,彼此聯通。以致於地方民不聊生。在此情況下,劉焉提出州牧這個製度也沒有問題。然而,正是因為劉焉提出的州牧製度,使得原本隻是一個太守的董卓送點錢給當時的宦官,結果就當上了州牧。後來,大將軍何進與宦官爭鬥,何進聽取袁紹邀請地方諸侯入京誅殺宦官。在劉焉和袁紹的套路之下,董卓這才有機會入京並且禍亂朝廷。那麼可以說,董卓有機會禍亂朝廷。其根本原因還在於劉焉提出的這個州牧製度。
其實,劉焉當初提出這個州牧製度。也沒想過當皇帝,隻是想要割據一方。當個土皇帝罷了。直到後來,當時益州刺史郤儉在益州大事聚斂,貪婪成風。本來想領交州避禍的劉焉因為聽侍中董扶說益州有天子之氣,改向朝廷請求為益州牧。
於是以劉焉為監軍使者、益州牧,被封為陽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儉,整飭吏治。因為道路不通,劉焉暫駐在荊州東界。此時郤儉已被黃巾賊馬相等殺死,但是剛稱帝的幾日的馬相又被益州從事賈龍組織軍隊擊敗。賈龍於是迎接劉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綿竹。劉焉上任後,任命賈龍為校尉,將他遷到綿竹居住。劉焉安撫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極力實行寬容恩惠的政策,但內心別有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