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一個愛惜名聲的人,但是,袁常並不是。所以,袁常要征討這些國家,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理由,我實力比你強,打你就打你,你又能如何?要是這些國家的君主知道袁常的想法,估計是隻能哭了,不帶這麼欺負人的。
而如今,高句麗向這些國家求援,一旦他們出兵,那袁常出兵的理由就更充足了。
之前,原本袁常並不在意有沒有出兵的理由。那麼,現在,為何又要等待這個機會呢?當然,毫無理由的出兵也不是說不行,隻要戰爭能勝利,有沒有理由結果都一樣。隻是,勝利了之後,如何統治也是一個問題。若是毫無理由的出兵,即便是戰勝了,那些國家的百姓心中肯定也會有抵抗的心理,到時候,起義也是必然的事情;然而,現在是這些國家給袁常出兵的理由,那到時候袁常去征討他們,那些國家的百姓也就沒話說了,誰讓他們國家的君主先去招惹袁常。所以,有沒有理由的戰爭,在於之後統治的難易程度。反正早晚都是要開戰,那還不如直接同時作戰,還能給後期的統治減少許多麻煩。
太史慈也不蠢,很快就想明白了個中緣由。當下,便喚來親信士兵,傳令給打探軍情的斥候,隻要高句麗的探子不是在打探己方軍情,便無須阻攔他們,讓他們能夠安然的離開。
而經過了半個月的等待,高句麗的援軍也終於出現在幽州斥候的眼中。
在這半個月裏,太史慈和於禁二人也沒有閑著。先說太史慈,時不時的率兵出城要與高建昌決戰,然而,高建昌並不傻,一看到太史慈率兵出城,便立即掉頭就跑,根本沒有任何交戰的心思;而在石橋子城內的於禁,則是率兵想要繞到高建昌大軍後方,然而,總是“意外”的被高句麗斥候發現,使得高建昌逃過一劫。如此反複多次,高建昌似乎都跑出了經驗,每每都能在第一時間撤退,根本不給太史慈他們開戰的機會。如此一來,除了消耗無數的糧草之外,一點實際意義也沒有。
不過,如今,高句麗的援軍已經出現,距離交戰的時間,似乎也已經不遠了。
而在高句麗軍的大營之中,高建昌正擂鼓聚將。因為,第一個支援他們高句麗的勢力已經到來,自然是與高句麗接壤,距離最近的沃沮國。
沃沮其實隻是一個部族,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家。而且,沃沮還分為南、北沃沮,南沃沮也稱之為東沃沮。南沃沮大致位於今朝鮮的鹹鏡道,北沃沮大致位於圖們江流域。東沃沮經常被簡稱為沃沮,北沃沮由於鮮少與外界接觸,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南北沃沮的區別。故而,通常所說的沃沮,其實隻是指的南沃沮。在沃沮形成的早期,由於其管轄權在漢四郡和高句麗之間搖擺,沃沮一直沒能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曆史上,南沃沮在東漢末年的時候,被高句麗占領,成為其屬國;而在曹魏攻打高句麗並且滅亡高句麗之時,高句麗的東川王便是逃到北沃沮避難。直到南北朝時期,北沃沮也被高句麗侵占,沃沮徹底的成為了高句麗的版圖。
說起來,如今南沃沮和高句麗的關係並不融洽,雙方時有衝突,發生局部的戰爭。然而,如今高句麗西廣王派遣使者去南沃沮求援,南沃沮首領沃爾瑪二話不說,召集了三萬青壯,派遣其子沃爾頓為統帥,支援高句麗。
按照沃爾瑪的話來說,那就是高句麗是他們南沃沮的鄰居,他們彼此之間關係雖然不是很融洽,時有矛盾。但是,那也是內部的矛盾,容不得外人來欺負自己的鄰居。因此,沃爾瑪這才毫不猶豫的派遣了三萬青壯來支援高句麗。南沃沮的人口不過五十萬左右,能夠上戰場的青壯連十萬不到。也就是說,為了支援高句麗,南沃沮竟然派出了一半國家的兵力。也不知道南沃沮是太天真了還是太無知,按照曆史上的記載,南沃沮也就在這幾年被高句麗吞並。要是沃爾瑪這個首領知道這個事實,不知道他是不是還會這麼積極的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