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餘王帶素戰死之後,統治集團內部圍繞著王位繼承問題發生了激烈的鬥爭和尖銳的矛盾。夫餘開始走向四分五裂。帶素王弟見大勢已去,國家將亡,於是率百餘人逃到鴨綠穀,殺死當地的海頭王,強使其百姓臣屬於己,並且在易思水濱建立易思國,自稱易思王。
高句麗太祖大王十六年,夫餘易思王孫都頭,也終於向高句麗投降。帶素王弟逃跑後不久,夫餘王從弟則對國人說:“我先王身亡國破,民無所依,王弟逃竄,我亦不肖,無以興複”。於是也率萬餘人投奔到高句麗。高句麗把他封為王,並安置在椽那部,以其背有絡文,賜姓絡氏。高句麗的這種作法,使更多的夫餘貴族投奔到高句麗,極大地削弧了夫餘的國力。此後一段時期,夫餘和高句麗的關係,在史籍中兒乎沒有記載。根據《後漢書?夫餘傳》載,“夫餘……去玄菟千裏。”意思也就是說為了躲避高句麗,扶餘遠離玄菟郡千裏之外的地方重新建國。而扶餘自此一蹶不振,高句麗成為這周邊地區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
當然,中原的強大毋庸置疑,扶餘最初自然是選擇與中原交好。隻不過,或許是扶餘興盛起來了,便有些頭昏腦熱的,竟然想要挑釁中原朝廷,不再屈居於中原之下。
夫餘建國之後,和中原王朝建立了既頻繁而又密切的關係。因此,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也較深。如夫餘人食用姐豆,揖讓升降等生活習俗與漢族接近。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載,“漢時,夫餘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芡郡,王死則迎取以葬”。可知,夫餘與漢朝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
西漢時,夫餘受玄冤郡管轄,是漢朝的一個地方政權。漢朝通過玄蕪郡行使管轄權。王莽時期,也曾向夫餘派遣過使臣。始建國元年,王莽為了向外夷展示其威力,派遣五威將到四方頒發印緩。據《漢書?王莽傳》記:“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麗、夫餘。”所謂頒發印緩,即是加封夫餘王為王,授給印信。始建國四年,王莽為了驅逐北方匈奴勢力,強征高句麗兵,但這些兵“皆亡出塞,因犯法為寇”,追擊他們的遼西大尹田譚也被殺死。這就激怒了王莽,此時莽將嚴尤奏言:“貂人犯法,不從驗(指高句麗朱蒙王)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狠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餘之屬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餘、穢貂四起,此大憂一也。”但是王莽不聽勸諫,命嚴尤征高句麗。尤誘高句麗候駱至而斬焉,傳首長安。莽大悅,下書曰:“更名高句驪為下句驪,布告天下,令鹹知焉”。從此,夫餘和王莽新室斷絕了關係。
東漢初年,“東夷諸國皆來獻見”。武帝建武二一五年,“夫餘工遣使奉貢,光武厚答報之,於是使命歲通”。從此,夫餘又與中原往來不斷。但此時高句麗國力日益強大,不斷向外擴張,於和帝元興元年進犯遼東,寇略六縣,玄菟郡被迫從新賓縣興京老城遷到沈陽稍樂幾柏官屯。後來,不知是何原因,雙方之間發生了衝突。
安帝永初五年,夫餘王始“將步騎七八千人寇鈔樂浪,殺傷吏民”。夫餘的這次軍事行動,暫時惡化了與漢朝的關係,但不久雙方又恢複了友好關係。安帝永寧元年,“遣嗣子尉仇台,詣網貢獻”。對此,東漢安帝“賜尉仇台印緩金彩”,以示友好,從此雙方的關係又重新得到改善。
尉仇台到東漢朝貢之後,雙方的關係超出了單純的使臣往來和對外貿易的範圍,甚至在軍事上也進行了合作。安帝建光元年秋,高句麗太祖大王卒馬韓,穢貊一萬餘騎圍玄芡城時,夫餘王“遣子尉仇台,領兵二萬,與州郡並力討破之,斬首五百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