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八章 徐庶的矛盾(1 / 3)

對於袁常的問題,除了郭嘉明白以及典韋懵懵懂懂的有些明白之外,在座的其他人都有些納悶。因為袁常很早以前就說過了幽州不會有大動作,保持發展就好,不參與其他地方的爭鬥,如今為何會把李傕和郭汜的事情拿出來說呢?不過,納悶歸納悶,作為下屬的,自然是把他們認為最好的意見給提出來。

因為郭嘉已經知道袁常的想法,所以他沒有站出來發表意見。見此情形,眾人心中有些明朗,內心似乎有些激動起來了。

荀諶站起來,說道:“主公,屬下以為當趁著李傕和郭汜二人爭鬥之時,尋機將天子接來幽州。到時,主公便可依托天子的名義,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即便如今朝廷衰微,各方勢力並不將天子放在眼中,但是,主公至少有這個大義在身,除非各方勢力明確表示反叛的態度,否則,將天子接到幽州,對於主公的改革是有利的。”

袁常的想法在座的眾人可以說都大致明白,基本沒有把朝廷放在眼裏。但是,他們並不覺得袁常不忠不孝,因為袁常是真心的把天下和百姓放在心中的人,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這個天下和百姓。所以,他們都能接受袁常的做法。倘若是荀彧,或許不會認可袁常的做法,不過,荀諶並不看重這些。

在場的這些人裏麵,唯一對漢室還有想法的或許就是徐庶了。原本的曆史,徐庶投靠劉備,或許就是因為劉備還有著漢室的名義。因此,見荀諶如此明目張膽的說出這種話,他內心是有些矛盾的。

徐庶的心思在場眾人基本都能看的出來,不過此時也沒有人去勸說他,他能理解自然是最好的,若是過不去這個坎,那也就隻能分道揚鑣了。

緊隨荀諶之後,董昭上前,發言道:“主公,屬下以為荀別駕所言在理,如今漢室衰微,主公起義兵誅殺暴亂之徒,平定不臣;現如今迎接天子,輔佐朝廷,足以建立媲美春秋諸侯五霸的功績。”

董昭的話比較委婉,什麼叫媲美春秋諸侯五霸的功績?這幾個都是想當老大的人,他的意思就是說到時候讓皇帝下台,袁常自己上位,隻不過沒有直接說出來而已。董昭是個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簡單的來說,在太平盛世的時候,董昭會是個良臣,當個治世丞相不成問題;但是在亂世的時候,他隻追求自己的明主,施展自己的能力,他的眼中隻有天下和百姓。所以,董昭不是個忠於帝王的人,他忠於的是自己的內心,忠於的是天下和百姓。

就如曆史上,董昭的弟弟是在張邈麾下,而張邈跟袁紹有矛盾,袁紹聽了讒言要治罪董昭。董昭二話不說就脫離袁紹,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後來,董昭在多次的經曆之後發現曹操是自己心目中的明主,就跑到曹操麾下,最終位列九卿,壽終正寢。當然,如今曆史改變,董昭的明主變成了袁常,這並不妨礙董昭的思想。所以,像董昭這種人,隻要能收獲他的忠心,無疑是一件讓人很安心的事情。

郭嘉不發言,顯然是跟袁常一樣的想法,而且武將不參政,文官的頭頭荀諶和董昭也都一個意見,如今,也就徐庶沒有發表意見了。

“元直,你的意見是什麼?”

徐庶這種性子,顯然是讓人愛恨有加的。而如今,對於袁常來說,徐庶的這種性子是讓人頭痛的,不過,袁常沒有強求,若是每個人都一樣,那就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這樣的人也就沒有意義了。

“主公,屬下暫時不發表意見。”

顯然,徐庶內心是抵觸這種事情的。但是,他也無力反對,所以,他能做的事情就是保留意見,就當是眼不見為淨了。

“嗯!”

袁常也沒有因此而生氣或者不滿,最後總結道:“我們的製度是明主的,不是專政的,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可以支持,可以反對,同樣也可以保留意見。如今,多數人都讚成迎接天子到幽州,那麼,少數服從多數,那就這樣決定了。接下來,奉孝、友若、公仁、元直你們商議一下如何迎接天子,拿出一個具體的方案,午後我們再次商議要如何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