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鄴城府衙
袁紹高坐議事廳正中央,一臉威嚴之色,第一眼看上去便讓人覺得不凡。不過,和他相處久了之後才會明白,其實袁常也隻是一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之人。
原本,袁紹借著袁氏四世三公的威名,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取得盟主之位。若是換成曹操的話,說不定早就把這些勢力給聚攏到麾下,從而掌控天下大勢。然而,這一副好棋卻是生生被袁紹給下臭了,反董聯盟四分五裂,袁紹也僅僅占得冀州一地。若非麾下文臣武將眾多,不乏才能卓越之輩,袁紹後來能否占領幽州、並州和青州都不一定。而在占據四州之地後,袁紹就有些膨脹了,在與曹操開戰前先是將田豐下獄,又不聽從沮授的良策,反而接納郭圖、淳於瓊等幾人的下策,最終導致官渡敗北,在爭奪天下的棋局中退出。可以說,袁紹的失敗完全是他自己作死而造成的。
此刻,袁紹聚集麾下文武自然不是來擺威風的,等人都到齊之後,袁紹朗聲說道:“諸位,幽州牧袁常欲借道冀州前往長安迎接天子到幽州定都,且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北方異族屢屢侵犯我中原領土,天子當坐鎮邊疆,抵禦異族,揚我大漢威名,不知諸位有何看法?”
袁常要迎接天子到幽州,自然要有個好理由,總不能說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樣的話,袁紹估計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竟然想坐到老子頭上。所以,袁常就把朱棣遷都的這個理由搬出來。而且,要去迎接天子,避不開袁紹的勢力範圍,既然如此,袁常就光明正大的通知袁紹,若是袁紹有想法,自然不會借道;若是袁紹沒有想法,那借道又有何難?
“主公,屬下以為不可!”
沮授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一直勸諫袁紹將天子迎回冀州,從而將天子掌控在手中,可以假托天子的詔令向天下各方發號施令。然而,袁紹卻是在郭圖幾人的勸諫下,放棄了這個意圖。如今袁常要將天子迎回幽州,沮授怎麼可能讚同。
“主公,此前屬下建議主公可將天子迎回冀州,然而主公並不同意。如今,若是讓袁常將天子迎到幽州,袁常乃是主公從弟,屆時天子又會如何看待主公,認為主公的忠心不如袁常,或許會對主公的聲名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屬下以為,錯非主公將天子迎回冀州,否則,絕不能讓袁常將天子迎到幽州。”
“嗯!”
袁紹捋了捋長須,看樣子頗為讚同沮授的意見。對於袁紹而言,他最看重的就是聲名,若是讓他的聲名受到影響,他自然是不肯做的。
“主公,屬下以為沮授此言有誤!”
不用說,跳出來的自然是沮授的老對手郭圖了。
沮授和郭圖的過節由來已久,或者說從性格上二人就是敵對的。
沮授為人忠貞有氣節,才能出眾,且懂得機變,並非是愚忠之人;郭圖則是曲辭諂媚的小人。
沮授和郭圖原先就是冀州牧韓馥的下屬,當初就是郭圖夥同、辛評等幾人勸說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唯有沮授、耿武、閔純三人勸說韓馥。隻可惜,韓馥沒有聽從他們的話,還是把冀州讓給了袁紹,最終自己因此而喪命。耿武和閔純二人因為反抗袁紹被殺,而沮授則是被袁紹請為謀士,有人則認為沮授這樣做算得上忠貞之士,還不如耿武和閔純二人?但是,時要想想冀州並非是袁紹攻打下來的,而是韓馥覺得自己才能和聲望不如袁紹,主動讓給袁紹的,袁紹和韓馥隻是權利交接,沒有爭鬥,沮授的做法自然不能算是叛變。後來在官渡之戰袁紹敗北之時,沮授逃跑不及被曹操抓獲,沮授寧死不降,曹操雖然沒殺他,沮授暗中策劃逃回袁紹懷抱失敗,最終才被殺。可見,沮授自是忠貞且機變。被俘之後並沒有尋死覓活的,反而找機會逃跑,這樣的人其實才是最可怕的。那些被抓之後就要死要活的人,反而不值得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