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和郭汜二人亂戰,麾下將士傷亡慘重,而經過數月的交戰,李傕和郭汜二人也漸漸開始清醒。他們早先劫持漢獻帝,被天下各方勢力定為反賊,如今若是二人把兵力拚光的話,那麼,到時免不了身死。故此,在深思熟慮之後,再加上漢獻帝派遣大臣來勸和,李傕和郭汜二人便順水推舟解除了戰爭狀態。並且,李傕也同意了漢獻帝東歸洛陽的請求。不得不說,漢獻帝也是悲催的一個皇帝,要回到舊都還要李傕同意。
當然,李傕也是在慎重的考慮之後才同意的。
當初他們作為董卓的部下,在董卓身死之後並沒有被免去罪行。在賈詡的勸說下,才起兵劫持了漢獻帝。如今,朝廷衰微,各方勢力都在爭搶地盤,也就無暇顧及他們。從漢獻帝手上能攫取的好處也都榨的差不多了,李傕也不想繼續養著漢獻帝,還不如當個土皇帝舒服。
於是,漢獻帝在郭汜、董承、楊奉等人的護衛下,朝著舊都洛陽出發。
長安到洛陽四百裏路,若是騎兵急行軍,不過半天的功夫就能到達;即便是步兵,急行軍也就兩天的時間。不過,如今是天子遷回舊都,自然不用急行軍,天子的儀仗以及宮女,再加上百官和百官的家眷、奴仆,行進速度自然極為緩慢,一天行不過二三裏路便要停下來休整,而後第二日再出發。如此一算,每天行進二三裏路,從長安到洛陽四百裏路的話,最短也要三個月的時間,況且,如今的道路與後世又不同,並不是那般容易行走,有的路段一天能行走一裏都算不錯的了。
漢獻帝的隊伍行進了一月有餘,才到達渭南縣,走了將近六分之一的路,如此算來,怕是還要半年的時間才能到達洛陽。
有人就問了,漢獻帝為何不加快速度,早日到達洛陽?
首先,漢獻帝他們並不知道李傕會反悔,自然沒必要急行;其次,漢獻帝帶著少數人回到洛陽有何用,沒有百官、宮女、侍衛的話,他又算什麼皇帝?畢竟當初董卓強迫從洛陽搬遷到長安時,整個洛陽城都被搬空了,人口都沒剩幾個,一應人口和事務自然也要跟隨。畢竟不像那些隻是換個地方辦公的皇帝,人家的手底下有好幾套班子。就如唐高宗李治,他去洛陽行宮避暑,長安城內同樣有大臣做事,而洛陽也能有一波大臣幹活,如今的漢獻帝可沒有那樣的條件。
所以,綜合各種因素,漢獻帝隻能帶著這些儀仗、百官、侍衛和宮女慢慢前進了。
隻是,如今漢獻帝的日子著實有些艱苦。從長安城出來的時候,李傕隻給了漢獻帝少許糧食,能滿足他和少數人的食用,若是短時間內到達洛陽,糧食自然夠用,但是,這樣的速度糧食根本堅持不到洛陽。而且,漢獻帝總不可能自己食用這些糧食,而讓那些百官、侍衛挨餓,那樣還如何獲得他們的忠誠?畢竟漢獻帝還是不蠢的,便把自己的糧食分發下去,如此一來,漢獻帝的糧食更加不夠用了。
而後,漢獻帝向郭汜討要糧食,卻被郭汜給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