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四六章 百歲山(2 / 3)

“唉!”

楊彪等人也是長歎一聲,無論是否與袁常的關係親近的,此刻內心之中都希望袁常派出的船隊能夠平安歸來。若是袁常口中的糧食真能達到袁常所說的程度,那麼,對於他們而言,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讓人期待的了,相對而言,對袁常的不滿又能算的了什麼。

“主公和諸位,相信那些勇士為了中原百姓做出如此壯舉,漫天神佛必定會庇佑他們的。”

徐庶安慰了一番,眾人也隻能希望如此。徐庶見眾人神情稍稍平複一些,於是接著說道:“可食用的食物種類雖然增添,卻並不一定能夠徹底解決糧食問題。而出海的勇士尚未歸來,因此,中科院同樣對中原的小麥、水稻等穀物進行了研究。一來,提高這些穀物的產量,二來,使用技術手段加快穀物的生產時日,使得這些穀物可以一年之中可多次種植。如今,也都卓有成效,在產量和時日上都有了些許進步。不敢說讓天下百姓免於饑餓之苦,至少可讓三個州的百姓不虞缺糧的問題。”

“果真如此?”

劉協忍不住激動的問了一句,糧食的問題是最根本的問題。衣食住行,糧食自然是排在首位,衣服的問題,最多是穿的破舊一些,縫縫補補又三年並非是虛言;住的問題同樣不大,這年頭砍伐山林又不犯法,隻要勤快些,蓋個能夠遮風擋雨的屋子也不是問題;行更沒問題了,隻要有兩條腿,有無車馬等交通工具,現如今的老百姓還沒有那麼嬌氣。

所以,食物才是最為關鍵的,一個人若是餓個三兩天或許還能忍得住。但是,時間再長一些的話,怕是就會做出一些無法預測的行為了。而若是能解決糧食的問題,必然會得到百姓的擁戴,這一點,毋庸置疑。

“不敢欺瞞元首,確實如此!”

徐庶語氣謙恭卻又平淡,緩緩道:“主公尚在擔任渤海郡太守之時,便已建立中科院研究此道。此後,終有所成,幽州百姓多種植改進之後的穀物,收成大漲,家家戶戶皆有存糧,無需憂慮糧食缺少。元首和諸位往城中一行,隨便找一戶人家詢問,便可知曉此事真假。而官府亦有多餘存糧,存放於倉庫之中,若有饑荒發生,倉庫之中的存糧足夠百萬百姓之用。”

“若如此,乃天下百姓之福也!”

此刻,劉協等幾人盡皆感慨。劉協畢竟是有理想的天子,要興複漢室,且原本曆史上他背逼退位之後,當起了大夫,可見是真心為民。因此,聞聽中科院改進穀物產量,自是心中歡喜;而楊彪等幾人亦是如此,雖說世家大族多有為富不仁之輩,然則,楊彪他們幾人畢竟是書香門第,雖然會爭權奪利,但是,對待百姓這一方麵,仁善之心還是有的。

這一點還是讓袁常滿意的,若是如那種想要在饑荒之時囤聚糧食而發財的人,袁常自然是不會客氣。

等劉協他們稱讚完畢之後,徐庶再次說道:“此外,南越國等地有一糧食,一年可栽熟三四次,主公亦是派遣人馬前往南越國取此糧種。江東等地有不少百姓有種植此等糧食,奈何沒有朝廷為之推廣,並不能讓百姓大肆種植。況且,新的糧種百姓亦有顧慮,唯恐顆粒無收,故而,南越國的糧種未能得到傳播。而此等糧種,需在南方氣候溫熱之地種植方可發揮其作用,若是在北方種植,怕是未能發揮其優勢。如今,要想傳播種植此等糧食,想來要以元首之令詔告南方諸州委員長。”

聽聞南越國的糧食一年可三四次栽熟,劉協大喜,有如此糧食,天下百姓必然不會再因為糧食的問題而憂慮。然而,誰知道徐庶後麵又說此等糧食無法得到推廣,想來也是,一種新的糧食,誰敢放心的種植,若是顆粒無收,一家老小怎麼辦?隻是,徐庶說讓他以他的名義詔告南方各州特派委員長,劉協內心也沒有底。畢竟,他一個毫無權勢的傀儡,能對那些大佬有什麼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