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三個變革(1 / 3)

2010年6月1號。

溫曉光個人微博發出暫時休學的動態,去向未明,反正書是不念了。

這個晚上他隻在飛機上睡了一會兒,在此前,他還去了付家把付與萱從地獄中救了出來。

劉以琦人並留在中海,她已經身在北金了。

實際上,今天成立的公司不是一家,而是三家。

在當日離開北金時,溫曉光就已經和丁瑩著手注冊公司,當時決定都下了,規劃也列出來了,那便沒什麼可猶豫的。

如今兩周時間過去,差不多可以批複下來。

第一家是初心影視,第二家為溫曉光個人開設的天使投資基金,取名不是資本,這年頭各種各樣的名字,溫曉光選了個最特別的就叫‘不是資本’。

這家公司並不需要幾個人,法務、財務、基金經理等必要的人員配備後,總人數達不到兩位數,私人的投資基金是可以這樣的,這樣的人數也談不上什麼公司管理的,基本上就是富豪的特別助理或者顧問。

這些顧問也樂意為富豪效勞,他們得到的報酬通常不是一般的上班族所能想象的。

當然這樣的團隊會有大量的‘外包任務’,就像李嘉誠的維港投資,隻有4個人,隻有在遇到特別的問題比如投資特定國家的公司,才需要雇傭當地的律師。

然而就是這麼家公司投資臉書、siri大賺特賺。

維港投資甚至在以色列都沒有辦公室,卻成功投了不少以色列的企業,說句粗話,送錢這個事還是比要錢容易的。

至於這些人的招聘,經過這些天的考量,溫曉光並不打算在國內尋找,尤其是負責直接對外接觸的那個人,他希望找到有矽穀背景的美國人。

找這樣的人他自己是沒辦法的,但雷君有辦法啊,這就是和他交朋友的好處了,作為最早出名IT大佬,雷老板的人脈遍布互聯網界,找個信譽良好的美國人還是沒問題的。

這第三家公司暫時同樣不會有多少人。

目前,溫曉光隻會去忽悠技術大牛。

先沒必要廣而告之,首先要做的就是潛心把產品做出來。

基於這個理念,溫曉光帶領團隊在兒童節的歡快氛圍中,在頤和園的遊船上正式定下項目。

陳北還為他找來了原google中國工程院開發人員林若生先生,林先生和陳北是大學校友,如今剛剛走完川藏線回來,在世外之境中回顧了過往三十多年的人生經曆,這次回來重新開始。

他早就聽聞陳北在優客良品做的風生水起,過往他們也曾一起寫過一些軟件,倒不是頭一次合作。

又聽聞是溫曉光帶頭,這個名字在創業界可是如雷貫耳,帶著份好奇、衝勁以及朋友的麵子,林若生坐了這兒。

算上還在家帶娃的黎文博,溫曉光找到了除他之外的5個人,不說個個是頂尖人才,但陳北和林若生技術實力是有的,黎文博是經驗豐富的職業經理人。

劉以琦聰明的像個小狐狸一樣,學了MBA之後早已褪去往日的稚氣,付與萱的履曆相對沒那麼亮眼,但她管錢,管錢的人得很信任才行,而且在優客融資與收購的項目中,她都完成的不錯,不存在明顯的能力黑洞。

船家是個四十多歲的阿姨,溫曉光是誰都不認識,湖麵上還有不少同行者,遠處的拱橋橫跨湖麵,波光粼粼中掩映的是前路未知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