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內容生產(1 / 3)

未來的頭騰大戰,的確叫人頭疼。

早期的一些兆頭已經在公司內部出現,其實app之間的競爭,本質上都是對用戶時間的爭奪,也就是每個用戶的每個24小時打開這個app會停留多長的時間。

微信號和頭條號都是內容生產,所做的便是提供給用戶更多的‘內容’,讓他們不輕易關閉app。

後來的頭條和抖音都做到了,很多用戶都是一不小心就發現根本關不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點害人,畢竟上癮。

但在商言商,拿著這樣的日活數據,廣告商才能多掏錢,投資人才給更高的估值。

當溫曉光攔下了林長生的抱怨之後,消息自然走漏,再接著頭條果然加快速度開始嚐試運營。

運營不是他們簡單開個會,而是需要公司去堆資源,投入資金也好,微信開放流量也好,不過多少還是有些爭議。

“老板不好當。”

便是這份感慨的來源。

然而在這次公司內的爭議中,內容生產這四個字其實走向了關注的焦點。

溫曉光並未刻意引導,但忽然大家開始覺得內容很重要。

產品戰略會議中,便開始有這方麵的討論。

“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內容生產。其實這個詞並不陌生,這樣的模式也並非微拓首創,早幾年土豆優酷都采用過PGC來豐富網站的內容,內容生產尊重原創,鼓勵原創曾是他們的基本原則。”

“不過,這種發於草根的創作模式雖然豐富了內容,但質量參差不齊,取得了一定成功,也產生了不少問題,最關鍵的是信息分發不夠‘自主’,也許有好東西,但用戶看不到,隻能依賴於一些爆火的內容生產商。”

比如說羅輯思維。

2012年底,羅輯思維的在優酷上線,幾年內在各平台的播放超過10億人次,這家小公司估值也到了幾十億的台階。

人們隻願意看蘋果微軟,然而從普通人的視角看,羅輯思維其實是一顆非常成功的創業果實,要知道全世界也隻有一個比爾蓋茨。

千億美元級別的公司是碰運氣才會遇上的,大多數都是類似羅輯思維這樣的創業。

小巧、輕盈、幾百個人,幾十億的生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反倒比巨頭舒服一些。

“去年的移動互聯網大會,溫總曾提過知識付費,認為這會是一個值得嚐試的領域,我與投資部的李總交流過,公司確實在關注這些企業。”

“我們團隊認為,頭條號會對微信號產生一定的衝擊,但這是一個趨勢,頭條不做,微拓之外的其他公司就會做,我們不去爭搶那些優秀的視頻內容生產者,他們也一定會去其他平台,分發自己的作品。”

後來的中國,誕生了一批短視頻創業家,不過那時他們的沃土已經不是優酷了,而是B站。

B站於2009年成立,幾年間已經聚集了不少用戶,漸漸展現出了一個作為內容創作與分享的視頻網站的潛質。

不過那裏主要還是年輕世代聚集。

都屬於內容生產,但與目前張一名所期望的還是有差別。

而且,他的重點雖然涉及到內容生產,但實質上還是偏向於信息分發。

溫曉光一路聽下來,是覺得,他在借鑒當初微信推出微信號的模式,將內容生產作為一個推廣手段。

溫曉光說道:“吸引創業者進駐是一個屢試不爽的手段,我至今也沒有改變過我的想法,即讓他們賺錢,那麼就會吸引源源不斷的創業者生產更多的內容,吸引更多的用戶。”

“但是我有一點改變,我覺得內容生產應該提升一些檔次,或者這麼說:內容生產加信息分發。”

好幾位高管都拿筆記下了這個組合。

溫曉光回憶創立微拓的那段歲月,“其實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做一個內容生產的平台,借用數據挖掘來加強用戶粘性,隻不過這個模式走到最後還是會回到一樣東西。”

黎總等幾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社交。”

“也可以說是流量入口。”溫曉光默認了,“再加上那段時間正好是移動互聯網初期,即時通訊軟件有機會,我才試著做了微信。我們運氣不錯,走到今天。”

張一名並未參與過前兩年的曆程,其實這麼說來的話溫曉光的想法與他不謀而合,難怪特別設立一個X事業部,並對他委以重任。

對他來說,在微拓是個不錯的選擇,現在他能幹自己想幹的任何事,然而出去就不一定了,如果溫曉光這樣具備實力和團隊的人非要和他做一樣的東西……

算了吧。

既然可以誌同道合一起,為什麼非要頭鐵和這樣一家財力雄厚的小巨頭對抗呢。

溫曉光又沒有去限製他的發揮。

隨後他也發言,“所以這也是溫總說為什麼微拓不走和騰遜一樣的路的原因,是因為微拓在計劃中,就是要走內容生產+信息分發的。”